文/晚风暮雨
魏征因直言敢谏而青史留名,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是唐初一代名相,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辍朝五日,为其建立一座魏征碑,并亲自刻书碑文,还把魏征的画像放置于凌烟阁,位列第三,时常前往凭吊,但是,仅仅半年之后,唐太宗不仅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一怒之下砸毁了魏征墓碑。唐太宗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魏征呢?
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唐太宗怀疑魏征是废太子李承乾党羽,魏征在世时曾大力举荐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魏征去世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被充军到黔州,杜正伦和侯君集均是太子党羽,他们两个人也受到牵连,一个被贬谪,一个被处死。唐太宗联想到这两个人都是魏征举荐的,此时大书法家褚遂良又趁机落井下石,主动告发魏征生前曾经主动把给皇帝的奏疏拿给自己看。唐太宗听了之后愤怒难抑,最后推倒了魏征碑。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受关陇旧贵族集团和山东豪杰之间的博弈的牵连。
关陇贵族集团形成于西魏时期,代表人物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除了北周、隋朝、唐朝三个王朝的建立者,还有很多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也出自关陇贵族集团,比如北周的建立者为八柱国之一的宇文泰之子,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也是八柱国之一,隋朝皇后独孤伽罗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瓦岗寨李密是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的曾孙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关陇贵族集团左右和影响中国历史的时间长达几百年。
李唐皇室虽然也出自关陇贵族集团,但李唐皇帝也不想让其继续一家独大,在削平割据群雄的战争中,李渊李世民父子刻意提拔了秦琼、李勣、程咬金等一批山东草莽出身的将领,如此一来,新兴的山东豪杰就成为了刻意钳制关陇旧贵族的一股势力。当然,山东士族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唐太宗为了压制他们,甚至定下“禁婚令”,禁止皇室公主和郡主与山东士族联姻。
在唐太宗心中,最担心的就是这两大势力携手合作,那样将会给唐朝造成巨大的威胁,而事实上,关陇贵族集团确实不断笼络山东豪杰来打压山东士族,鉴于两大势力有合作的趋势,唐太宗交给心腹魏征一个重要使命,“监视和接洽山东豪杰和关陇贵族集团,以供分和操纵诸政治势力之妙用(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语)”。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魏征既举荐了出身于山东豪杰的杜正伦为相,又举荐了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的侯君集,由此可见魏征并无私心,纯粹是为国荐才,见识卓绝的唐太宗不会因此事而猜忌魏征。
可是魏征去世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生前和太子的关系很不错,更严重的是魏征举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全部参与太子谋反一事,事发后,这两人一个被贬谪,一个被处死。
太子谋反事件,使靠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逼父退位的唐太宗产生了魏征曾经联合两大势力帮太子谋权的想法,在封建帝王心中,做不能容忍的就是皇位受到威胁,唐太宗虽然是位明君,但也同样不能免俗,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就因为“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这样一句谶语而诛杀了开国名将李君羡,因此,唐太宗在极度愤怒之下做出毁掉魏征墓碑的极端举动的也属正常。
几个月之后,唐太宗挥师东征高句丽,出发前还极为自负的说魏征生前劝他不要东征是书生之见,言语之中对魏征充满不屑,由此也能看出唐太宗对魏征的怨恨仍未消失。
这次东征,唐军虽然取得可观的胜利,但没能攻灭高句丽,唐太宗自认为出战失利,倍感惭愧,对群臣说如果魏征还在绝对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在自省的同时,唐太宗又下令重新修建魏征墓碑,并让魏征的儿子继承爵位。
唐太宗可能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冷静,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回想魏征的事迹,仔细琢磨之下,发现魏征对自己忠诚可靠,绝不会做出联合两大势力为太子谋权之事,所以才会重修魏征碑,并且对魏征后人”恩礼加焉”。
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时候思虑不详难免会做出一些错事,最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知错能改,凭这一点,就远胜于后世那些狂妄无知死不悔改的帝王!
《新唐书·魏征传》中说“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征之忠,而太宗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这大概是对唐太宗和魏征君臣关系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