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了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我们就有所学;如果我们不犯任何错误,我们学习的可能性(甚至学习的需求)就会降低——如果没有犯错误或没有不成功的要素,我们很有可能并未参与任何挑战。教师和学生将错误视作机会,这并不是"推脱责任。因此,课堂氛围和信任有助于我们从错误中得到最大收益,最终使学生能够受到我们教学的更多影响。
--摘自《可见的学习》P80
学生前2次的小测比较认真,但今天下午某个班的小测,发现有些学生错得多怕被我找,于是干脆在订正的时候自己偷偷改答案,表面看起来都是对的,如果根据这个表面现象,我是不会去找他的。结果就是他不会的地方还是不会!我小测的本意是检验上节课的知识点是否掌握清楚,如果他们怕被我找麻烦而偷改答案,小测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就想起了上面的这段话。明白了是我给他们造成可怕的状态:小测不及格是丢脸的,是要被留的!于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及不要被留就采取了事与愿违的做法。下次我得在班上强调小测的目的:检测知识是否掌握;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说明大家掌握得不够好;老师课后会帮助小测错误较多的同学,而不是威胁他们小测不过关要留。试试小测放在课堂结束之前,检测本节课的内容是否过关。然后在下次新课之前对上次错误率较高的知识再学习。
现在大多数教学都是教师话语占主导,但是这样的话语往往带来最低的学生参与度。平均下来,教师话语占据每堂课的70%一80%。随着年级的不断上升和班级规模的不断缩小,教师话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不管什么年级,如果教学具有挑战性和相关性,并在学业成就上提出严格要求,那么所有学生都会有更高的参与度,教师话语也会相应减少——而最大的受益者要数那些处于边缘、可能掉队的学生。
教师讲得太多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即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学科内容的主人,是学习速度和顺序的掌控者,这就减少了学生展现他们自己的先前学业成就、理解、序列和提问的机会。
讲的要比倾听的多很多,教师行动要比学生行动多很多,学生最显著的参与也只是对教师的要求表示服从和做出回应。
大多数互动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反复来。好像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看教师工作一样!
-摘自《可见的学习》P81-83
很多课上到十几分钟以后,很多学生会走神或做其它事情去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讲得太多了,学生听累了,也觉得没意思了,好像上课是老师的事情跟学生无关一样。课的设计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