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学派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在他幼年的时候,有一次他看到有一匹的马流浪到他家,那匹马身上没有任何的烙印和记号以供辨识。小艾瑞克森自告奋勇的要将这匹来路不明的马归还原主。为了完成任务,他设法把马领到大路上,并让他自己决定该朝哪个方向前进,最后当马终于走到几公里以外的隔壁村庄时,庄园的主人问小艾瑞克森怎么找到他家的?他回答:“我其实并不清楚它是谁家的马,但是这匹马可明白得很,我所做的只是让它上路,带我回到它的家”。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不当的行为感到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尝试去向孩子请教,他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得自己,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自己。
曾经有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分享他们班有几位特别爱玩手机的学生,家长没有办法老师也很头疼,不知道怎么样来帮助这些孩子。
有一次这位老师在放学后邀请这几位同学,来到一个小办公室里,组织他们一起来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帮助自己去管理好手机的使用?”这几个孩子通过讨论,找出来他们觉得有效的一些方法,比如:每周玩几次?每次玩多长时间?谁来做监管、谁来提醒?如果违反了他们要怎么样来惩罚?以及如果做到了一周以上有什么样的奖励措施?包括请老师和班主任做见证人,如果实施过程当中有什么不适合的随时调整等等。这些孩子管理手机的效果比之前要大了很多。
一位五岁的小女孩因为经常生气、发脾气,妈妈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天妈妈听完叙事疗法吴熙琄老师的课,回去跟孩子说:"爱生气这个小怪兽,今天有没有找你的麻烦?你是怎么应对的?”
这个小女孩回答说“今天它又想来找我玩,我把它关到了笼子里,没让它影响我,我只是在午休的时候把它放出来玩了一会儿,我才不让它控制我呢!”
妈妈很高兴地称赞她:"哇!你可以想到这么多好的方法,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小女孩就开心地跟妈妈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后每天妈妈下班小女孩就跟妈妈分享自己是怎么管理爱生气这个小怪兽的,慢慢的孩子爱生气的行为也改变了很多。
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的能力,哪怕是一个小孩子。那么我们大人常常给意见和建议,很想代替孩子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想做或者是做不到,而是认为有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如果大人可以抽出时间来询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就会有惊喜的收获。并且当孩子有所改变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多去询问:"真的太好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为孩子赋能和喝彩。
而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
所以当代家庭教育提倡"朋友式的陪伴”,"教练式的陪伴“,而非控制和替代。因为犯错和改正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人为地剥夺和控制,往往一方面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另外剥夺了他探索和体验的机会,也不容易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甚至在家长不断的唠叨、批评和指责的情况下,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破罐子破摔。
家长不能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要逐渐的放手,引导孩子成为自己问题的解决者,成为自己问题的专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