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送孩子去上兴趣班,看到一位妈妈也带着小孩来了。
临别前妈妈匆忙地跟孩子叮嘱了几句,大意是:宝宝进去玩一下哈,妈妈就在外面等你。一边说着一边把孩子拉进教室,对着现在门口的老师说:有个害羞的小男孩来了哟。
我看到,妈妈有些着急,从妈妈跟孩子还有老师讲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到,妈妈其实有点害怕宝宝不愿意进教室去参加这个兴趣班。
结果孩子哭了,不愿意妈妈离开。他们又在门口待了一会,最后妈妈说了一些严厉的话,在我看来是“逼”着孩子进了教室。后来孩子过没多久又哭着跑出来了,妈妈有点没辙,同来的阿姨说了几句男子汉要勇敢之类的安慰,她们跟孩子这样沟通了几个回合,最后孩子进了教室。
可以感受到,一开始妈妈是害怕孩子不愿意进教室的,后来果真发生了,可以感受到妈妈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希望强制性地把孩子送进去。后来孩子又跑出来,妈妈已经不知所措了。
那么当我们的孩子不愿意上兴趣班,并且出现情绪,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看到孩子有情绪,有的妈妈很有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和风细雨的,但孩子却听不见去。为什么呢?还有的妈妈直接就被点爆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了解孩子处于情绪区时头脑里的运作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接下来我提供的建议。
当孩子出现情绪是,他基本上是处于右脑模式的。由于右脑主要是掌管情绪、感受的地方,而“讲道理”是属于逻辑性的,是需要左脑去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可以看到,当孩子处于情绪区时,他是很难去使用左脑的,所以“讲道理”他很难听进去。
那么当孩子有情绪时,他需要我们怎样回应他呢?孩子当下希望得到的,是外界对他的情绪进行回应。所以父母应该先“看到”孩子的情绪,这个“看到”,不是形式上的、表面化的看到,而是真心地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感受。这就是处理孩子情绪的重要一步。
那么刚说了,还有的妈妈直接没有那么有耐心,看见孩子哭哭啼啼地,一下就愤怒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同理孩子的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父母首先是没有情绪的,是平静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的情绪也来了,两个负面情绪沟通,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大人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说请先处理好你的情绪。
那么这种情况下父母怎样才能做到平静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情绪。这个莫名的怒火其实是来自我们的无意识机制,(看上一篇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