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速快还是慢读?
读书的笔记要做在书上好还是笔记本好?
读书要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市面上有好多读书方法的指导书籍,《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职场能力提升课》等等,看了这些方法论,似乎还是读不好书。
如今的信息获取渠道太多了,我们渴望能够读更多的书,这需要我们养成速读的习惯,可一会又看到李笑来老师提到的“只字不差的阅读”,究竟是该如何选择?两种方法都没错,相信水过留痕的,读的书多了,自然重要内容也就记住了,而精读的过程,也是在考验我们的思考辨析能力。
读书时候能够在书上直接做笔记,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方便自己以后翻阅,而如果用笔记本摘记,在看完书之后,又可以方便整理成文稿。
有些人喜欢读纸质书,比较有感觉,也可以随手翻阅做笔记;有些人喜欢读电子书,一个kindle可以装上几百本,外出都方便携带,似乎可以读更多的书。
好些时候,我们都把精力花在了如何找到最好的读书方法,然后自己就能够快速掌握书本的要领,实现质的提升。然而,往往忽略了:
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自己的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实践更加重要;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提升。
001,培养阅读的微习惯
自从看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被里面主人公的故事给震撼到了,很多人下定决心要100天阅读33本书。我也是,结果两个星期才读了两本。读书的时候,在这个目标的压力下,反而很难做到每天都读100页左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没有把读书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自然会被其他事情所挤占,导致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有压力的目标,是正常的,但或许不适合我自己,那何不改变一下策略,每天固定时间阅读十分钟的书籍,这个目标就不难完成了。而通常情况下,一打开书阅读,可能就会停不下来,这样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不也可以吗?何必纠结自己是否能够做到100天33本书?
002,不在于复制原文,而在于邂逅收获
我发现大多数的致用类书籍,都可以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为什么?通常我们上课给学生讲新的概念的时候,会用举例子,打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样的,一本书中不仅仅是干货,也会通过案例、故事来说明。那么这些内容,并不是要我们记下,而是帮助理解,所以大可不必严格做到每字每句地阅读。
003,输出和实践是为了更好的吸收
自从开始在阅读一本书后写读书笔记,我发现在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在理解和表达方面的欠缺之处,这会迫使自己重新返回去阅读。而也就是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输出,只是帮助阅读理解,更为重要的当是实践。理论不能为实践做指导的话,就变得一文不值。通过实践,也可以检验真理,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书,也是如此。
别被太多的声音干扰了自己,不去做,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