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上班,上班第一天正好是寒露。气温将骤降。
趁着十一最后一天,趁着商场还有活动,备点儿衣物吧。
这是起初的想法。到了五楼运动区,想到了脚上这双运动鞋,一直想换一双。
其实买了没有多长时间,大概三四个月前,不知怎的停留在李宁店铺的门口。从来没有体验过他家的鞋,看上去价格不像其它品牌那样的高。由于有之前花了重金只穿了一年就坏掉的经历,真心不想再买贵的。没有过多的考虑,本着物美价廉的美好愿望,选了一双感觉还不错的、比较轻便柔软的鞋。
两个月前的一天,在站起的一瞬间,足底刺痛,忍着走了几步痛感方消。再站起仍然如是。起初没有在意,而直到现在,只是在不断加重。
也许那双鞋不是直接的关键因素,但从体验来看,柔软易弯曲的确显得材质有限、保护性不够,尤其是两个月以来鞋越穿越松大,和以往运动鞋的感受太不一样。
不知者不罪。但放在自己身上,不怪罪不等于不遭罪。运动鞋大有讲究,并不是五花八门的LOGO摆在一个楼层,就可以想当然的以为买哪个品牌都不过是鞋。
品牌的力量也不全是宣传换来的,还有品质。运动鞋排名靠前的品牌,的确在品质上、用料上、保护技术研发方面,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所以,人们可能会评价,耐克的篮球鞋不错,阿迪的足球鞋还行等等。
而对于伤病的筋膜,需要稍高而舒适的鞋跟、能减震而又支撑足弓。我首选是NB的鞋。但在服务员略带评估而不紧不慢的服务中,不痛不痒的比对挑选了几双,没有中意的,舒适度、包裹度都没有预期中的让人有想买的冲动感。鞋底很硬,也许是另一种专业的内涵吧。但无论怎样,不适合伤员的情况。
耐克的一位显得精力充沛、积极主动的服务生让人印象深刻,选了两款认为满足所有那些需求的运动鞋,感觉都还可以。全部拿下~
虽然买鞋对我来说实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既不专业,又不时尚,也不图享受,仅是实用,但它依然是一件需要用心去做的一项选择。所有的选择,都加之于自身,好是自得,坏亦自受。
所以,你看,半年内买了两次鞋,经受一次伤病,态度就重视了,认知就提升了。任何的产品都要比对特性,没有十全十美的,但有品质优劣的,尤其要选择匹配需求的适合的特性。
如果要总结运动鞋的层次,我分为四种:容纳,助力,包裹,保护。
是鞋就要具备容纳的特性,这是基础。
仅仅容纳还不够,鞋底要舒适要支撑,要能助力运动的需要。
满足这两个层次的鞋,是如此的多。如何选择?对于运动鞋来说,对脚的不同角度的包裹性很重要。为运动而生,就要为运动而想。
包裹是保护的初级层次。更高级的是防止或降低运动中的伤害。尤其对于专业运动员,保护性是第一位的。而近几年马拉松举办的有组织有规模,全社会也时兴而重视运动,很难再用是不是专业运动员来区分需求,实际上不少非专业人士也难免受到运动伤害。谁的保护技术更科学、更有效,就是很好的卖点特性。
选择是那么重要的、比努力更高的维度,怎能不围绕需求和目标,做好思考和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