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手了一只Revlon 895的口红,把玩试色之余想到它的翻译“露华浓”,真是音译和意译并举的典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出自李白的《清平调》,描写杨玉环容貌娇艳宛若春风里带着露珠的牡丹花,一直是咏美人的名句。Revlon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彩妆品牌之一,中文“露华浓”据传是黄霑先生(就是那个写了《沧海一声笑》《狮子山下》的黄霑)翻译定名的,简直是神来之笔,与产品类型贴切,字眼漂亮又富有文化内涵,足见译者学贯中西。
可口可乐的译名也是一个典范。Coca-Cola 1927年进入中国,在上海的街头开始销售。原中文译名“蝌蚪啃蜡”,一只吃蜡的蝌蚪,脑洞倒是很大,但是拗口又让人理解产品到底是什么,所以销量很惨。第二年,饮料公司公开登报,用350英镑的奖金悬赏征求译名。到底是谁翻译了“可口可乐”拿走奖金至今没有明确的,有说是画家蒋彝,也有说是一位上过大学的上海本地女士。这个译名发音响亮,郎朗上口,“可口”二字带给消费者欢乐满足的心理感受,至今仍是广告届公认的神级翻译。“蝌蚪啃蜡”的拗口程度让我想起至今存在的一个国产品牌,跟我一起念“蜂花护发素”,说快点可以当播音专业的训练素材。
IKEA,宜家家居,典型的意译。品牌全称Ingvar Kamprad Emtaryd Agunnaryd,前面三个单词是创始人的名字,Agunnaryd是创始人Ingvar的出生地。一个卖家居用品的品牌,还有比“宜家”更合适的翻译吗?宜家典出《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家家居的价格也确实对得起它的名字,是高性价比的亲民典范。当你没有桃花一样鲜艳的爱情,给自己布置一个温馨的小窝也是非常美好的事。
La Mer,海蓝之谜,高端护肤品牌,以“面霜之王”闻名。La Mer是法语,词条意思是大海,中文译作海蓝之谜。本来是个不功不过的译名,无奈撞了另外一个服装品牌“海澜之家”:就是那个印小天穿着彩色POLO衫大喊“一年逛两次”的洗脑广告),自带了土感。现在坊间和美妆博主都按发音称La Mer为腊梅了……
Max Factor,蜜丝佛陀,彩妆品牌。据传此译名是张爱玲的手笔,我是很怀疑的。张爱玲散文《童言无忌》中写到“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当时丹琪(Tangee
)是美国最大的口红厂商,现在已经消失,蜜丝佛陀则是同时期风靡好莱坞的彩妆品牌,如今依然存。网上能搜索到张爱玲译蜜丝佛陀的来源都是同一篇文章,有一段内容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才女张爱玲在17岁领到第一笔稿费时,买给自己的礼物是一支蜜丝佛陀枚红色的唇膏。当时,张爱玲的才学天赋与对美的钟爱更是一触即发,赋予maxfactor译名:蜜丝佛陀。“蜜”——蜜甜可人;“丝”——如丝细腻;“佛陀”——觉悟人生。简单的4个字,描绘了女人的一生。” 显然是把丹琪和蜜丝佛陀混淆了,而同时蜜丝佛陀的译名略带文艺气质,很符合张爱玲的形象,加强了这个说法的可信性。现在是经济下行期,口红效应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营销号为了卖口红写的软文真是不忍直视。说起来,口红效应的开端就是丹琪,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萧条时期,它发布了War, Woman, and Lipsticks”的广告,鼓励女性涂上明艳的口红,展现勇气和魅力,来激起举国昂扬的斗志。
Make up for ever,玫珂菲,彩妆品牌。三个字都是玛丽苏网文女主名字的常用字,让我怀疑译者要么是写手要么是读者,除了中文发音与品牌原名相近,low穿地心。台湾把这个品牌名译为“浮生若梦”,应该是是从For ever一词“永远”的意思来的。典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文艺到时颇为文艺,但是与品牌自身的特质联系不大。Make up for ever直译是“永远化妆(打扮)”,很明显是倡导女性坚持美丽精致,永不放弃自我。如果我来翻译品牌名,会选择“芳龄永继”,典出《红楼梦》,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不过好像更适合护肤品牌而非彩妆,不知道各位读者有什么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