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母皮肤黑油油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窝,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虽然不是天足,穿上合适的鞋,也不像小脚娘。我曾注意到她是穿过耳朵的,不过耳垂上的针眼早已结死,我从未见她戴过耳环。她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
这是钱锺书夫人杨绛对于姑母杨荫榆的叙述。杨荫榆地道的无锡人。杨绛到苏州名校振华学校读书,就是杨荫榆的意思。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阶段,杨荫榆的一生大抵可以分为三段:无锡段、北京段、苏州段。
无锡杨家是标准的书香门第,教书的教书,办学的办学。杨荫榆的哥哥杨荫杭即杨绛的父亲,早期在无锡创办了锡金公学,后留学日本,与一批留日学生成立励志会,从事反清活动。在日本毕业后,他又赴美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辛亥革命后,经张謇推荐,杨荫杭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后被任命为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或许正是有一位这样的哥哥,让鲁迅误以为入京后的杨荫榆“广有羽翼”。但实际上,这时杨荫杭早已远离官场,去南方做学问去了。
大户人家的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杨荫榆先在哥哥创办的公学就读,后到苏州景海女中和上海就读。杨荫榆走的路线与哥哥差不多:先去日本留学,后去美国留学,回国后不久就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纪录: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但这个小名叫申官的江南姑娘险些走了另外一条路。杨荫榆出生的年代是晚清,一切弊病尚未退去,包括包办婚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杨荫榆边读书边憧憬着未来的新生活,浑然不知即将落在她身上的是怎样的一桩包办婚姻。杨荫杭的妻子、杨绛的母亲,早在娘家就知道男方“少爷”是个低能儿,她觉得就算三妹妹长得不漂亮,也不该嫁给一个弱智。她去找婆婆论理,但无济于事。
新婚之夜,十七岁的杨荫榆直接回了娘家。闹了几场后,两家不再来往。
杨荫榆挣脱了枷锁,但无锡她是肯定待不下去了。嫂子理解她的苦衷,与杨荫杭商量,帮助她在附近找了个好学校。两年后,她转到上海就学,同班的有章太炎未来的夫人汤国梨。1907 年 5 月,杨荫榆毕业,后参加官费留学去了日本。六年后,大清王朝已经变为中华民国。她以优异成绩从日本毕业归国。哥哥此时已经在北京进入仕途。而杨荫榆只有志于教育。她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次年到了北京,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监。她学会了日本人的兢兢业业、严于律己,成就突出,得到学生较高的评价,后来成为鲁迅夫人的许广平就说:“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
也许只有经历过束缚的人才更珍惜自由的机会。
杨荫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教学上了,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留,就这么单身了一辈子。1918 年,民国的新教育正在激昂前行,留学风潮再起。教育部首次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杨荫榆应选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站台上,为她送行的学生呈半包围状,她们打心里喜欢这个细心、耐心的老师,舍不得她走。已经懂事的侄女杨绛跟着大姐也在火车站为三姑送行,她发现自己的老师也赶来为三姑送行。大家都哭得抽抽噎噎的。
杨绛回来后写道:“我现在回头看,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平生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跟她依依惜别;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来珍藏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