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教授再次强调了课前诵读《清静经》的必要性,首先,是上课前把心静下来;其次,舌为心之苗,坚持诵读,即可慢慢体会到好处。
一、艾灸基础知识
灸,起源于上古,最早文字记录见《黄帝内经》之《异法方宜论》。
鼎盛于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之《杂病论》。
普及于明朝。
衰于清末民初,清吴天机著有《理论骈文》(又名《外治医说》)。
现代,振兴中。周楣声著有《灸绳》(我下载了电子版,有想读的可以私信我)。
(一)天赐的艾
(大艾,上天有好生之德。)
艾,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供针灸用。
艾,冰台也。——《说文》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博物志》
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若端午艾草茂盛,则预示着当年有疫情或灾难发生。)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以后出门,带一个艾条随行,功用自己体会。各种救急!)
(二)灼热的灸
久与火的结合,持久的火热,施灸时间长,需要艾灸双方都有稳定的心态。
(中药治病靠四气五味,艾灸也是气味。)
灸的火源于艾,温经散寒。
(三)艾灸的功效
用温阳之气打开腠理,透达诸经。总结起来六个字“入穴、渗透、得气”。
(四)艾灸过程
有了灸感,才为得气。
灸感,有酸、麻、热、胀、风、重、窜、痛、痒、凉等。以扩散、蚁爬、渗透的形式感传,可快可慢,可强可弱,因人而异,变化多端。
灸感提示着经络即将或者已经畅通。
若有灸感无传递,则表示血瘀或者气郁。若无灸感,则有以下几种可能:气血过于虚弱;人过于疲劳;体内寒邪过盛;施灸者与被灸者心不静。所以艾灸过程中,要静心,不要闲聊。
(五)艾灸机理
艾灸的原始机理,找水:身体里的寒邪、水,气聚、气郁形成的肿物。
找病:体检查不到的未病。坚持艾灸,会慢慢消失。
二、常用艾灸方法、技法
(一)直接灸:阳火
1、知热灸,可以米粒灸(单位是“壮”,绿豆大小)不等艾灸粒烧完,感觉热了就可以换掉(知热则止);也可以使艾柱灸(从灸条里取出艾绒,搓成枣核状,从中间一分为二,呈锥形。)
2、瘢痕灸,米粒灸,放在穴位上,烧成瘢痕。若要人长安,三里常不干。(在足三里瘢痕灸,化脓流水。)
(二)间接灸
1、隔物灸,可隔姜、蒜、附子片/饼、盐、葱白等。常用穴位有,腹部的中宛、关元、神阙,背部腧穴。
1)姜,切一元硬币大学,厚度比硬币稍厚,用针刺孔,在上面放艾柱点燃。
针对胃消化系统,可尝试梅花灸(位置形状像梅花,而不是剖面是梅花状的艾条)
以中宛穴为中,及上、下、左、右2寸(3指宽)四穴,共五壮艾柱。先定中宛,再以被灸者的方向按时针放艾柱,顺为补,逆为泻。通治一切虚寒性消化系统疾病。
寒,喜热恶寒。实寒,惧按。虚寒,喜按。
2)蒜,针对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肠结核等)
3)盐,不能用加碘盐,最好是海盐。
纳盐灸、纳脐灸:治疗原发、继发痛经,一般先针后灸,基本上针就可以解决,但一定要把握治疗时机,疼的时候才有效。具体操作为,肚脐里放盐,上面放一片姜,再放艾柱。
4)葱白,切碎、捣碎,放在神阙穴,艾柱灸,可导尿。
5)附子片/饼
关于艾柱数量,奇数为补,1~9,九壮以上翻倍(2*9,3*9,。。。9*9);偶数为泻,2、4、6、8.(很少泻,一般用针较多)。
2、艾条悬灸——雀啄灸
施灸者最好站桩,下半身牢固,上半身放松。被灸者平心静气,舌抵上颚,连接任督二脉,形成一个周天。
步骤1,雀啄引气
步骤2,飞腾回旋:导气,时针可逆可顺,顺逆结合也可。(顺逆,取决于对经络的把握,随而继之为补。)
步骤1、2,往复3次。
3、艾条排灸
一般用于面积大、后背经络。
排灸,至少3根。两手各三根,腰部用力,不是肩肘腕用力。拉着气走不能断,每个人的速度不同,有快有慢。
艾燃烧产生的远红外与人体气相合。
(三)电磁灸
三、重要穴位艾灸
(一)膏肓灸
自从医缓为晋景公诊病之后,“ 病入膏肓”就成为典故流传下来。人们习语中的“ 病入膏肓”,含有“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的意思。
膏,指心下的部位;肓,指心下膈上的部位,而膏肓主要是指疾病部位很深而且隐蔽。
针之不到,药之不及,灸之。——孙思邈
同时在《千金方》里写道,“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膏肓穴,在第四胸椎下,旁开三寸。调补元气,可隔姜灸,灸九壮或以九的倍数增加。(剖腹产产妇出月子后要灸膏肓穴。)
(二)身柱灸
作用,增高、增寿。可灸七壮、九壮。
身柱穴,在第三椎下,督脉。
小孩,可悬灸,少而精,时间5~10分钟。从冬至开始到来年冬至,一年时间。(是节气时灸,还是每天啊?)
(三)神阙灸
又称脐疗。神阙穴,是人从先天先到先天后最后关闭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最薄弱的位置,最易渗透,是很好的给药点。
艾灸时间选在阳气升发时,上午灸。若下午灸,可灸足三里收尾。
大灸,即超过九壮的,灸后要喝温水。
关于艾条的选购,不要纠结于产地,年份和出蓉率,含杂质少的即可。主要是观火,火力温热而不烈,渗透力强。
个人总结:
艾灸在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中,如果运用得当,效果会很神奇。希望还是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一下经络和穴位的知识。这样刮痧、拔罐、艾灸这几样实用技能可以应用的更好。不然,一知半解的也不好贸然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做实验(下黑手)。
教授的博客里也有讲艾灸的,可以看看。最后附上网络上王教授公益讲座的干货贴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36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