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
端,意为开端,“午”通“五”,端午意为初五。在古代干支纪时法里,五月为“午月”、五日为“午日”,因此端午节又叫做“重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南方。最初是因为南方湿润地带,到了五月、进入仲夏,古人认为五月初五阳气最盛而将转衰、阴气萌发,这一天毒物俱出,蛇蝎蚊虫滋生,于是南方人民在端午插艾草、饮雄黄、涂朱砂,沐浴兰汤,目的就是除毒、驱疫、辟恶。
到了春秋时代,秦师南下攻破楚国都城,楚大夫屈原在端午这一天绝笔作《怀沙》,投身汨罗江,两湖地区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包粽子、划龙舟,逐渐形成了端午节怀念屈原的传统。
汉代以来,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毒物齐出,是为“恶月恶日”。民间有“不举五月子”之俗,这一天生下来的小孩子经常被遗弃或过继掉。
南北朝有一名将叫王镇恶,他就出生在公元373年的五月初五,出生后家族里商议要把他送给别人,免得给家里遭灾祸。但是他的祖父王猛,大名鼎鼎的前秦宰相,却认为他“此非常儿”,并说当年孟尝君也是生于恶日最后成为丞相,因此“是儿将兴吾门”。话虽如此,可是毕竟恶月所生,为了驱邪,取名“镇恶”。后来金庸写小说,有一位盲人大侠,名叫柯镇恶,应该就是来源于王镇恶。
端午节起源自南方,庆祝最隆重的也在南方。在海南岛,端午是仅次春节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在外求学、工作的人们纷纷赶回家、祭祖、团圆。在岛上,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艾草、赛龙舟,还有独特的习俗——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是去当龙神了,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于是,每年端午节的中午12点钟,靠近海边或是河边的大人们便带着孩子到水边洗澡,保护一年的健康和平安。
近年来,赛龙舟成为各地方庆祝端午的重要活动。龙舟竞渡由来已久,唐代诗人卢肇就曾写道:“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描写龙舟比赛时人声鼎沸、紧张刺激的场面。
其实,赛龙舟的兴起,有着更复杂和现实的因素。从活动本身而言,赛龙舟一方面有竞技、强身健体的特点,容易为现代人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容易顺势举办规模化、集团化的赛事,具有观赏性。从文化意义上而言,各种传统节日都在简化、淡化,在这个过程里,与节气、时令、水土、祭祀、祈祷相关的因素越来越微弱,而屈原作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象征,在今天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因此关于屈原的粽子和龙舟,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今中国人最重要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就这样从一个原来存在诸多禁忌避讳的恶日,逐渐演变成了追求平安幸福,倡导爱国主义的热闹节日。每一个中国人,也在这个节日里,体味着我们绵绵不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