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我自己
曾经很多朋友都说我“和你交往有距离感”,留心观察好像是这么回事,自己也承认“我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却不知道这是为何?它从哪来?看了四种依附关系的视频又听了老师的讲解,首先确定了自己的依附关系,我是逃避型的。明白了朋友们口中的距离感,这是儿时获得的一种生存模式,它已经写入大脑。和人接触时都不是那么热情主动,对于朋友的选择很慎重,不会轻易允许别人进入我的领地,他要经过层层关卡通过测试才可以进入,别人太热情会感到紧张。这些表层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和恐惧,害怕不安全,害怕被抛弃,所以只好不去走近不去敞开,那样就不会有离别不会有伤害。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经历,你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决定着以后的日子怎样过。洞悉了这深层的隐秘,告诉自己:“我不再是那个小孩儿,我已经长大!”当有些害怕有退缩时,鼓励自己试着去打开一点门缝儿,让光和空气进来。每次进步一点点,一直在这条路上,终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美好!
二,关于帮助孩子发展出安全感
我感到儿子总体还是安全型的孩子,但有时会有一些逃避型的反应。我想这和我有很大的关系,我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更加安全更有自信,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调整帮助到孩子。老师在课中提到创建爱的链接建立安全感家长要做到的六点,我特别需要,也特别认可。
第一,共度的时光中提到,要创造机会给爸爸和孩子独处的时间。曾经的我属于完全掌控型,在养育孩子方面自己独当一面,爸爸本身不善于加之外因几乎被排除在外,这种状况一直到孩子三四岁才有所改变。所以我对爸爸带孩子是根本不信任的,不相信他能带好孩子,尽量不让爸爸单独带孩子。有时候我出去办事,不得已让他带,千叮咛万嘱咐各种准备各种担心,但依然忘记带水壶,孩子磕碰到了等等。现在看起来都是芝麻小事,孩子能够适应各种人各种环境。人为地屏蔽了我认为的种种不利因素,看似为了孩子,实际剥夺了他锻炼开发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父亲对孩子的责任与爱。而我也将自己捆绑起来,没有时间学习交友娱乐。老师课上提到要双赢,这样情形对我们一家都是不利的,我们要实现三赢。所以适时的退出来,创造机会给父子独处很重要。
第二,当下的力量。一边拿着手机一边坐在孩子旁边,孩子和你说话,心不在焉地哼哈答应着,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敷衍你的不认真。我发现同样一个游戏,你的状态不同感受就完全不同。儿子最近喜欢玩大恐龙袭击小动物的游戏,十足的男孩子游戏,力量与拯救的游戏,一遍一遍地玩,乐此不疲。对于妈妈来说当真不喜欢这类的游戏呀!谁让儿子喜欢那也得上啊!当我一这样的心态陪孩子玩时我是很受折磨的,孩子常常玩着玩着就找平板了(找到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平板的原因了,孩子想要的快乐我给不了,他就自己去找了)。但是当我积极地投入时,他就玩的特别开心,有时也不需要我多么费力地表演,只是看着他演出,适时说两句台词,他就能玩的很有趣儿。就是因为我和他都在那个游戏里,他能感到我和他是一起的,感到妈妈的关注就很满足。这部分我需要加强,更多地沉浸在当下。
第三,同理的力量。其实这部分走过很多弯路,在孩子大哭时没有陪伴,在他积木倒了时没有安慰他,在孩子做不好的时候没有给到安慰和鼓励,而是训斥他这么点小事就哭,就知道哭,不知道想办法。通过学习知道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妈妈的陪伴,能够和孩子共情,但是发现说着说着就去教他处理问题了,忽略了孩子的情绪。这时孩子接收到的是妈妈觉得我做到不够好,妈妈不关心我现在心情好不好。我带着那个评判(孩子做的不好,你应该想其他的办法,嘴上没说心里这样想)做共情是有目的性的,那就是为了教会他怎么做事情,共情成了我的方式方法,失去了真实意义,这些孩子都能感受到,虽然做了共情却没有帮我链接到孩子。这是这个星期上亲密关系课上董老师和一位姐姐帮我悟到的,特别特别感谢她们帮我解开了我的困惑。我想链接是最重要的,否则你给的东西统统会被拒绝,而链接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同理心去对待孩子感受孩子,让他体验到你和他在一起
三,在课程的最后,老师提了特别好的三个问题:
1孩子做错事被大人训斥打骂,如果我们是孩子,你会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吗?
2我这样做能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有价值的生活技巧来?
3现在的这种方式是帮助我和孩子建立有爱的关系还是在破坏关系?
特别喜欢这三个问题,我想把它写下来,让它时刻提醒我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我想要什么我要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