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不如“众乐”

        在当前基层文化服务的广阔舞台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从古籍文献到现代艺术展览,从传统戏曲到新兴的数字文化体验,应有尽有。然而,当这些文化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与广大群众亲密接触时,却似乎总是少了那么一股子“烟火气”,群众对于文化的感知并不深刻,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显得不够浓厚。这一现象,无疑是我们基层文化服务“到达率”与“感知度”之间存在明显落差的直观体现。这反映了即便文化资源再丰富、服务形式再多样,如果不能有效触达并深刻影响群众的心灵,那么这些努力都将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文化福祉。

        面对这一困境,基层文化服务需要及时做出改变。

        首先,变单向为双向,是基层文化服务机制的更新。原本的文化服务模式往往侧重于自上而下的资源输送,忽视了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反馈。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让群众的声音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递到服务提供者,同时,服务提供者也能根据群众的需求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线上互动等多种方式,收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实现供需的有效匹配。

        其次,变单一为多样,是基层文化服务载体的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服务的载体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图书馆、文化馆等物理空间,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往往这时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瑰宝,是历史智慧的积淀。在追求文化服务多样化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这样,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生存土壤,也能让基层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魅力。

        最后,变独乐为众乐,是基层文化服务主体的转变。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在于其社会性,只有让更多人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享受者,才能真正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意味着,除了单项输送文化服务主导作用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乃至每一位普通群众参与到文化服务中来。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乡村文艺汇演、邻里互助读书会等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让文化成为连接人心、增进邻里情谊的桥梁。

        独乐不如众乐,“三变”能够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其“到达率”和“感知度”,使得群众精神文化追求更加富有,社会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