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 iOS 客户端搜索关键词「自杀」,会出现「温馨提示」的 alert,向搜索者发问是否需要心理危机咨询,并引导放弃搜索。
我对多数「正常人」的感动反应不意外,正是因为看到一篇褒奖此做法的文章,我才得知这一功能。我也是「正常人」,这个身份的对立面,是意图自杀的人。在将截图发布到微博上后,我收到了评论「说不定世界上真的就有人就因为打了这个电话而不去自杀了呢,这种情况终究是能帮一个是一个,毕竟是生死大事,即使对其他的用户造成一点麻烦,我觉得也还是值得的 」。
「帮」就是不自觉的价值观代入。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Facebook 就有。1965 年的《时代》杂志上还有过这样的句子:
同性恋是可悲的,它是对现实的劣等替代,一种令人怜悯的生活苦斗……为此我们应该理解之、同情之、用公平的态度对待之,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为同性恋者提供治疗。但不应该鼓励和美化它,也不应该将其合理化。同性恋所拥有的那种属于少数派的壮烈感是虚假的,说它仅仅是品味上的区别是错误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只不过是一种有害的疾病。
而现在,多数人都不再会认为同性恋是疾病。
聋人群体的遭遇也是如此。曾经主流社会认为失聪是一种缺陷,希望帮助聋人学习唇语,因为这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跟能说话的人之间的沟通障碍。而如今,手语早已被认定为跟英语、汉语一样的一种完整的语言系统。我在快餐店目睹过几位聋人用手语聊天的欢笑场面,我坚信他们的身份是中立的,他们用着自己的语言,是众多群体中的一种,没有为了迁就其他人而付出什么的必要,更谈不上接受帮助。
这两个例子来自 IT 公论会员通讯的一篇书评,内容关于《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书中试图讨论:疾病和身份认同的界线在哪?而书评作者给出的观点则是:
在真正的开放社会里,人类没有 bug,只有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