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问说到了,衡量挫折商的第三个因素是延伸,指的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因为他们会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衡量挫折商的第四个因素是耐力,这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高挫折商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转化
前文说到了,保罗斯托茨关于挫折商的四个因子,分别是控制、延伸、归因和耐力,这里补充一个另外的因子——转化。
武老师先说明了一下,这是他和他做测量的助手一起设计关于挫折商的心理测量时,由她先提出的。
在她看来,斯托茨说的挫折商所反映的是从挫折到超越,但斯托茨提出的四个因子中,好像没有哪个是反映这个过程的,于是她提出该加入一个因子——“学习力”。
这是对前辈的一个冒犯,虽然武老师常常鼓励大家要敢于去冒犯权威,可当这位年轻的助手提出这个说法时,他还是一时难以接受。
但他们仔细探讨之后,并且阅读了多少次关于挫折商测试的每一道题目,他的确觉得这位助手提出的加入“学习力”这个设想是非常合理的。
再继续探讨时,他们逐渐觉得“学习”这个词也不够准确,更准确的术语应该是“转化”,就是将挫折转化成机遇。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但真正的过程是比学习更为深刻,要用转化这个词才能形容。
武老师先分享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故事来自于他的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如何一年圆北大梦》,文章讲的是,他怎样用一年半的时间,从全班29名成为第1名,然后考进北京大学。
如果你面临着高考,或者你家里中考、高考的孩子推荐他这篇文章。这里分享一个最关键的片段。
那是离高考前三个月的一次模拟考试,他考了全班第19名,而此前一次的模拟考,他也是考了19名。
但是前一次出成绩时他没有慌,因为他在重点投入的科目上,都考了非常好的成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可这一次第19名,除了化学以外,其他科目都没有考好。
而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非常努力,应该是班里最勤奋的学生之一,可竟然考了这样一个成绩,对他的打击非常大,绝对是一个大挫败。
成绩发布下来的傍晚,他离开学校,到田野里去散步。麦田的不远处还有一条火车道,通常他们几个好友会在吃晚饭后,一起出来散散步聊聊天,但那天太郁闷了,他想独自走走。
一边走一边思考时,他逐渐发现事情不对,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例如语文该背的不该背的,他都背的滚瓜烂熟,像鲁迅文章的全文,唐诗宋词等等什么的,他水平绝对是超出课程大纲的,可他语文考试成绩一般般;
再比如数理化,只有解数学题的能力,他不如那位被视为全班最聪明的他的同桌,而且物理和化学题难题的能力,他应该都是最强的;
最难以置信的是政治课,他简直要把整本书都背下来了,可竟然不及格,简直太荒谬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他的知识水平这么高,却考得这么差呢?
不知不觉,他走到了那条火车道边,有一列火车轰隆隆从他旁边飞速开了过去,因为他思考的太投入,一开始居然没听到它的声音,于是被吓了一跳。
看着它飞奔而过的时候,他电闪雷鸣般地想到: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而在旁边的公路上,它就跑不动;知识掌握的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
有了这个领悟后,他果断决定,除了英语外,其他科都停止这种重复学习。他相信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的知识,他都已经掌握的非常非常好了。
接下来,他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在每一科上走上它的“考试轨道”。
那一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写日记,内容几乎全是思考该怎么考试,并且一旦想到方法,就立即自己做模拟题进行检测,发现不对就立即调整。
好像差不多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他对每个科目该怎么考都有了很多思考,大大小小的考试方法,他找到了足足有几十条。
再接下来,他用他想到的考试方法,把每一科的知识点都梳理了一遍。
这种工作的效果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在离高考还有19天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他的语文、政治、生物都考了全班第一名,总成绩列全班第一,这是他高中三年第一次进入全班前十名。
高考时,他的成绩还是全班第一,就此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些考试方法中,有很多小的考试技巧,也有一个关键的考试原则,那就是站在考官的角度看。
之所以能形成这个原则,是因为他观察自己时发现,他对想象中的考官充满了敌意,他觉得考官是故意来为难他的。
还有一定的现实性,当时他作为理科生,要考七门课程,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政治课的多项选择题,简直就像是故意为难人。
约占了约1/3的分数,而每一道题的选择,你选多了没分,选少了也没分,他之前那次没及格,就是因为多项选择题丢了太多分数。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考官为什么这么出题呢?思考中,他脑海中突然跳出一句话:“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考试,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有了这个意识后,他再重新看一个知识点,都会想,如果他是出题人,该怎么出题,特别是政治多项选择题,最后达到了一种“变态”的境界。
他能够感受到出题人是严格还是宽松,从而决定在做选择题时,标准是严格些,还是宽松点。
这个意识也让他形成了一些具体的考试技巧,例如政治论述题,老师教的考试技巧是尽可能多写,多涵盖知识点。
但他一站在考官的角度上,就想到哪个考官愿意读这种答案呢,他断定老师教的是一种普通的考试技巧。
针对的是那些没掌握好知识的学生,而更高级的考试技巧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感到舒服。
这收到了奇效,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他的政治科目足足提高了30多分,并且是他所在省重点高中第一名,高考时是第2名。
要知道,他三个月前的分数还是不及格。这个故事,呈现了他在考试方面的高挫折商。
虽然有了很大挫败,可他还是有一定的控制感,同时没有污染发生,并且还做了正确的归因——“我的知识没问题,我主要是不会考试”,然后有了耐力,最终战胜了挫败。
特别是,这次挫败直接让他形成了“考试轨道论”,所以实际上,他还是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化发生。那么,这个转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他再重新思考,他的这个故事时想到,这个转化是有这样一个逻辑结构的:
一他有一个有一定容量和韧劲的自我;
二挫败感入侵他的自我,这个挫败对他而言,就是死能量;
三他的自我又面临着瓦解的危险,也就是自我有被这股死能量给污染,甚至杀死的危险;
四他没有排斥这股死能量,反而吸纳进来,然后用他的自我1和自我2,去消化这股死能量;
五他的自我1和自我2,兜住了这股能量,并且,因为有了智慧发生,这股死能量变成了生能量;
六他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这像是在驯服一匹野马的过程,要么他被野马击败甚至杀死,要么他驯服了野马,最终可以使用它的这股能量,甚至达到了人马合一的境界。
也许,大多数从挫败到强大的过程,都有这样一个基本逻辑:
一股被你的自我感知为死能量的挫败感袭来,你正是它,吸纳它,容纳它,消化它,最终把它变成可以被你的自我所掌控的生能量。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智慧是看得见的,并且它像是发生在自我1的层面之中,但其实自我2作为一个容器的坚韧度更为关键,因为你的智慧要在自我2不瓦解的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
用一句很流行的话,叫“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故事呢?
那里面有各种细致的心理过程发生,例如你是如何保护你的自我,你关键的智慧又是如何发生的?欢迎你将自己的故事分享在留言区。
总结
1.武老师总结的考试方法中,有一个关键的原则:“站在考官的角度看考试。”
2.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从挫败到强大的过程都有这样一个基本逻辑:一股被你的自我感知为死能量的挫败感袭来,你正视它,吸纳它,容纳它,消化它,最终它变成可以被你的自我所掌控的生能量。这就是高挫折商的体现。
3.转化的过程中智慧是看得见的,虽然它像是发生在自我1的层面,但其实自我2作为一个容器的坚韧度更为关键,因为你的智慧要在自我2不瓦解的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
思考
我有没有转化的过程发生呢?有。我之前一直是做销售的,有时候业绩不好,状态不好,然后业绩更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自我,不断遭遇挫败,可以说是处于一个挫败的循环中,自我好像碎成渣了,也就是我的自我2其实是没有能力让转化发生的。
但是我要感谢,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就看那些牛人们怎么做,然后照抄。听那些牛人们的话,然后照着做,看效果怎么样。
我破碎的自我,其实就没有办法突出重围。在这个销售行业里,就感觉遇到了一个铜墙铁壁,它坚硬无比,让我感觉凭我自己无法让超越发生。
于是我就重新学习,切换到另一个行业。重新开始,感觉现在生活质量比之前好多了。这次的转化,让我感觉非常有价值。
所谓危机,就是危中取机,你能否看到这个机会,能否转化它,是考验个人智慧的地方。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挫折可以带来绝望,也可以带来创造的灵光。
自我要是一个稳定的容器。不会被一些否定、挫败冲垮,就是外界哪怕有挫折和逆境发生,心里依然有一个坚韧的自我,有“我能行”、“我能掌控局势”的这种感觉。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