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理发店做头发,在洗头的时候,正好美容师小妹在跟旁边洗头的顾客聊天,只用了短短2分钟就直接把顾客,从热情回应聊到一言不发:
美容师:你脸上有痘印呀?
顾 客:是的,最近痘痘长的挺厉害
美容师:最近在做痘痘吗?
顾 客:嗯,在做
美容师:我们这边也有做呢(说话前自己还不好意思地噗嗤笑了一下)
顾 客:已经在做了
小妹不知道该如何往下接,于是就又换了一个话题:
美容师:你昨天晚上没睡好吧?黑眼圈好重
顾 客:嗯
美容师:你晚上睡的好晚吧?
顾 客:嗯
也许是觉得顾客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于是,她又换了一个话题:
美容师:哎,你的眉毛怎么没有做一下?
顾 客:……
美容师:最近我们这边都在做做完很好看的
顾 客:……
类似的场景,你有没有遇到过呢?短短2分钟,竟然问出了6个问题,这样的问法,再能聊的顾客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呀!这就是典型的,查户口式的聊天方式。
一、什么是查户口式的聊天?
所谓的查户口指的就是连续发问,这种发问的方式会让对方觉得你根本不关心她,只想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种提问的方式在电视剧里警察审问犯人的时候经常出现:
姓名?
年龄?
几月几号晚上10店你在哪?
在做什么?跟谁在一起?
这种连续的发问方式会给到对方很大的压力,但是在销售的时候,尤其是新手导购,非常容易出现类似的错误。在我们母婴店,查户口的版本是这样的:
宝宝多大?
喝母乳还是奶粉?
喝的什么品牌?
喝的怎么样?
喝了多长时间了?
宝宝有枕秃,有没有检查过可缺钙?
这样的问题,你这么问,隔壁也这么问,问多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讲完上一句,顾客就知道你下一步又想要给我推销了。顾客会觉得你又在给我挖坑,又想卖东西给我。必然会引起顾客的反感,最终也会造成我们销售行为的迅速结束。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顾客走到门店,不愿意搭理我们的原因。
二、为什么我们经常查户口?
我研究了一下,我们之所以经常查户口式提问,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1.了解基本信息:为下一步销售做准备
刚才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销售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到的信息,只有了解到顾客的情况,我们下一步的推荐环节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帮助顾客选择到合适的商品。所以提问题是为了收集和了解顾客信息,这一点并没有错,错的是连续发问。
2.怕冷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不断提问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跟自己的小姐妹聊八卦的时候,可以聊得很嗨,但是面对顾客,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她们之所以会连续的提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听完顾客的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不知道该说什么,又害怕冷场,所以就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提问来延续整个交流。这种情况在新手导购身上是非常常见的。
3.需求感太强: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客户,一定不要错过
现在整个母婴行业门店数量越来越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仅是我们隔壁门店的竞争,还有同事之间的相互竞争,每个人可以分到的客户,数量变得越来越少。
而且客户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不好说话,之后遇到一个看起来还比较和善的,心里就告诉自己,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一个好说话的,我一定不能错过。
最终就会导致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显得非常功利,并没有站在用户的立场上为顾客去考虑,仅仅只想着自己的业绩和提成。
三、到底该怎么做?
其实了解顾客的需求,不一定都要用问的方式,这里我将为大家分享三种方法来破除查户口式的聊天。
1.陈述:用说的方式而不是问,利用人的纠错心理,让对方主动说出
这种方式是算命先生最常用的招数,跟医生不一样,医生讲究望闻问切,提问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但是算命先生却很少提问。算命先生经常用的方式就是说,让你感觉他讲的非常准,自然就愿意留下来,跟他继续交流。我们也可以学习使用类似的方法,比如:
听你口音像是南方人
如果是南方人,他就会告诉你是的;如果顾客不是南方人,他就会有一种纠错的心理,告诉你不是,其实他是北京人。说不定还会跟你多聊两句,告诉你小时候是在广东长大的。当顾客愿意主动开口说自己的情况的时候,你就可以找到很多的切入点,跟他继续的往下去深聊。
跟算命先生不同,他要的是讲的准,而我们要的呢,只是一个打开顾客的嘴,让他愿意开口讲话的方法。当顾客给出否定答案的时候,你只需要说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就行了。比如:
导购:看你的气质有点像幼儿园老师
顾客:我不是老师,我是做会计的
导购:看你亲和力很好,我还以为您是老师呢(顺势夸一下顾客)
2.交换:提问是索取价值,陈述是提供价值,所以要用自己的情况交换
其实这种交换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会,与跟朋友聊天是一样的。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绝对不会出现,一个人不停的提问题,而另外一个人不停的回答是什么状况,对吧?刚和我聊天都是怎么聊的呢?举例:
A:我是安徽人,在上海上班,你呢?
B:我是江苏的,现在也在上海
发现了没有?跟朋友聊天时我们不会只是提问,我们也会讲述自己的情况,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对方的答案。对待顾客也是一样的,你也可以用跟朋友对话的方式跟顾客进行交流。这种方法我管它叫价值交换,先说自己的,再问对方。
A:我家宝宝10个月了,看起来跟你家宝宝差不多大,你家宝宝多大?
B:我家也十个月了,你家几号生的?
A:我家6月15
B:我家比你大3天,6月12
这样先说自己再问别人的聊天的方式,是不是听了就没那么强的功利性的感觉了呢?
3.询问:可以问问题,但是不连续发问,用问答聊、问答赞、问答建的方式让提问变成聊天
提问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连续发问,所以当顾客回答完问题以后,千万不能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而应该跟顾客聊一聊自己的情况、赞美一下顾客或者给顾客提供一个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连续提问的节奏。
一般来说,不建议连续提超过2个以上的问题,问题中间应该插入聊自己、赞美顾客或者给顾客的建议,我们叫做问答聊、问答赞和问答建。
a.问答聊:顾客回答完聊聊自己的情况
导购:你家宝宝几个月大了?
顾客:10个月
导购:我家也十个月了,我家的是6月15生的
b.问答赞:顾客回答完赞美一下
导购:你家宝宝几个月大了?
顾客:10个月
导购:你家宝宝长的真好,十个月长这么大了,是母乳喂养的吧?
c.问答建:顾客回答给她一个建议
导购:宝宝多大了?
顾客:4个月了
导购:辅食已经加了吧?
顾客:加了
导购:添加辅食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
你看,这样通过聊天,是不是就打断不断提问的节奏了呢?把问题自然的穿插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就不会显得你特别的功利或者目的性过强了。
总结
通过提问去了解顾客的需求,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连续发问的方式,这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在平时销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避,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进行调整:
1.选择陈述句,利用对方的纠错心理,主动开口跟我们讲话。
2.利用信息交换的方式先说自己,然后再去问别人。
3.可以提问,但不能连续问两个以上的问题,在问题与问题的中间,可以通过问答聊、问答聊和问答建的方式,把问题自然的穿插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降低顾客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