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乔希•维茨金,少年时曾8次在全国象棋冠军赛中夺魁,13岁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他是《王者之旅》(又译《天生小棋王》)一书及同名好莱坞电影的主人公,声名鹊起。18岁时,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乔希•维茨金的进攻性象棋》。20岁之后,他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象棋程序“象棋大师",并成为其代 言人。在纵横西方棋坛十年后,维茨金22岁开始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赢得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头衔,成为“太极拳王”。他的传奇经历及成功心法被美国人奉为学习经典,竞相追随效仿。
这本书读得不快,有两次是在飞机上和候机室读得,真正的读完是在元旦期间。乔希可以继在象棋上的辉煌成绩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能在另一个领域太极上,获得世界冠军头衔,并成为“太极拳王”,这并非偶然,我在他的书中看到好几个概念都与李笑来和吴伯凡的专栏里的内容不谋而合,例如本能VS反本能,元认知能力,注意力,耐心,钥匙在别处,“熵”,“操作系统”等等。看的越多后,就会发现很多东西的本质都是相通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下面我会从三个概念来谈谈书里的主要内容及我的感触,分别是:软区域,划小圈和“让时间慢下来”。
1.软区域
这本书一开始读的时候,没有什么爆点,读得有点无趣,所以读得很慢。真正开始有趣的是从第五章《软区域》开始,乔希提到从10岁开始他的的分心问题。
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专注力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其次,在象棋比赛的时候,静心思考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更有甚者,有些小孩会使用些小伎俩,例如在乔希思考下棋的时候,有意识地开始在桌旁敲着棋子,用来加快对手的思维进程。
针对这个问题,乔希的应对方案是:
1. 将某个环境融入自己的创新过程中,为我所用。
例如,如果播放的是Bon Jovi的歌而不是安静的古典音乐的话,乔希下棋时就会主动出击;而梵文歌则可以激发乔希对象棋有新的发现。这让我想起来李笑来对于读书的一个看法,如果你只能在一个很安静的、很舒适的环境里读进书的话,那你的限制性太多;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是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的嘈杂或是不舒适,我们都能坦然自若的看书,并且不受周遭的影响。
2. 当感觉不舒服时,我的本能不是要避开这种不舒服,而是淡定地对待。
这让我想起来吴伯凡在专栏里关于本能的描述,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电影里《师父》中师徒的对话。
当对手一拳朝你的脸打过来的时候,你不要本能地马上把头一偏,想躲过去。因为你的头躲拳头的速度很慢,幅度也很低。
这个时候,你需要一种反本能的决策,当对手的拳打过来的时候,你的头不要躲,马上就把你的手伸过去抓对方的手,手的速度和手的灵活性远远高于头的速度和灵活性。
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本能,我的本能其实也是对方的本能,如果我可以反本能的出击,那是不是就会给对手一个出其不意呢?
就像金融股票市场里,当所有的人都追涨贪婪的时候,巴菲特说,我恐惧,而当别人因为暴跌而恐惧的时候,巴菲特反而贪婪。反本能并不是一种冒险,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没有去反本能的训练快速出击,我又怎么能确定我手的速度和灵活性可以使自己转危为安。这不是一时的侥幸,而是长时间的训练从而内化为身体的一种“本能”,或者说“下意识”。
3. 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是可以转败为胜。就像杰出的作品通常都是从小的错误中得来的。
在错误发生了以后,人会习惯性地呆在之前的情感舒适区域,可是也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预感,事情已经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尝试这样的想象,有两条线在空间中互相朝着对方的方向平行运动,其中一条是时间,而另一条则是我们对于某一瞬间的感知能力。时间是在向前流逝的,如果我们的感知能力还停留在过去,我们又如何去改变那一瞬间的事实对于未来的影响呢。
为什么我们如此的对于鸡汤那么没有抵抗力?一个人的经历越曲折,反差越大,越吸引我们的眼球,我想我们在乎的不是他经历了什么,而是折服于他快速爬起,快速前行的速度和决心。对于有些人,好像他跌得越惨,就会弹跳越高。我们越关注什么,可能这也是我们越欠缺的。
2. 划小圈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把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觉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划小圈”的这个重要概念在乔希学习象棋和武术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概念: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
- 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
- 体验简单的准则,然后把他们应用到复杂的位置中,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思维框架中了。
- 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
其实这跟“刻意练习”或“1万小时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学习任何东西之前,基础功是最重要的,只有花足够多的时间把基础打扎实了,后续比较复杂的招式或应用叠加起来才能显示出威力。
作者举例了他在学习象棋时的方法:
他不是先去学习兵、马、象、车、后和王的移动规则,而是先从一个只有王和兵的空白棋盘开始;学习这两个棋子应该怎么走,然后不停地练习这两个棋子的走法一直感觉到走得很舒服为止;接着再慢慢地单独学象、马、车和后的走法。这样的目的是让自己熟悉象棋中各个棋子的走法和价值所在;然后学习细条这些棋子的基本原则,例如如何识别决定兵效率最大化的那些路标,思考各种基本原则,从而想出哪种原则最适合当前的棋局以及如何应用。
每个棋子的力量都是和别的棋子结合在一起的,取决于诸如兵的结构和周围势力的变量。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艺术家,或者其他的职业,或许我们可以说除了运气、天分等外在的因素外,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高位置也许取决于TA对于最底层、最基本的概念、原则的理解深度和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地基越不结实,无论达到多高的位置,摔得也会越惨。
我的几份工作都是销售相关,行业有些不一样,客户资源重复的不多,但这并不妨碍我有信心做好销售。我的理解其实销售都是相通的,一些底层的东西,例如商务礼仪,例如对客户的洞察,例如学习能力,例如沟通能力,例如内外部调动资源能力等,所以我可以做的是在每一天的工作场景中,去磨练我这些技能,底层相通的模块,把他们掌握得越细致越深入越极致越好,当这些技能慢慢内化我的一部分,跨行业的经验,也许目前来看还是弊大于利,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发展的进程,AR/VR的出
3. 让时间慢下来
这一部分内容读上去有点玄乎,但越读越起劲。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术的层面了,而是道。
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与李笑来说的“很多的解决方案或者说钥匙在别处,而不是在问题本身”是同一个说法。
我们被某些东西困住了,于是我们转投别的事物,但后来却忽然认识到了最初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提到了:直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指南针,它是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这又是为什么呢?且听下面的解说。
首先先提下作者引进的最佳方案——两个方法:“组块”和“嵌入的神经中枢路径”
组块:思维吸收大量信息形成一个信息群的能力,这个信息群是通过某个训练的特定形式或原则凝聚到一起的。
嵌入的神经中枢路径:创建组块的过程以及组块之间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武术中的一个投掷动作可能刹那间就完成了,作为观众,我们都没有看清动作,对手就被击倒在地。
在作者看来,如果我要去化解这个动作,需要分以下三步:
首先,需要很仔细地练习各个步骤,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完善自己的节奏和准确性;
其次,又把各个动作融合起来,成百上千次地进行练习;慢慢地这个投掷动作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个强项;
然后,一段时间后,这个技巧的每个步骤都在我的脑海中发展成为越来越细的细节,我可以按照需要把他们组合成不同的组块。
这些细微的动作随着训练的精进,已经变成我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我甚至不需要去调动我的意识做动作,身体就能配合对方的招式出手,注意这时候我并没有调动我的意识,那我的意识只需要放在更少的、更小的地方去调动,我可以把意识或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信息上,同样的时间里,我所处理的信息明显少于对手,如果我们双方的平均处理速度一样,那是不是我的时间好像变慢、变长了呢?
我们可以拿照相机来打个比方用来理解这种认识差别。
通过实践,我正在制造组块网络,铺设各种可以有效摄入大量数据并让数据传递到处理器上的神经路线——即非意识思维。现在意识思维似乎可以把快门速度从每秒4转提高到每秒300或400转。它运行得更加有效,这意味着我的意识思维要处理的东西就可以少一些。那我就可以把全部的意识放到有限的部分,处理就会更精进和高效。
4. 总结: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使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并发挥环境的作用。
-小心本能,它是我们的一个外壳,生存之本,有时也制约我们前进。
-在关键的时刻,需要快速把自己从负面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并冷静思考解决方案。
-学习任何一个新技能或到一个新领域进行学习的时候,花功夫学好基础功和基本原则,把基本的要素分的越细越好,每一个细分的要素都要学到了然于胸的地步,然后再在这些基础之上,组合更复杂的东西,对应复杂的情景。
-刻意有意识地训练,依靠现实和直觉来处理时间的技术构成,那么意识就能够将足够细小的数据进行放大,在我们看来,时间好像变慢了,其实是我们的处理速度和能力提高了。
**小花 **
非传统工科女,坐标上海
INTP,喜欢各种好玩的人
好奇心强,欢喜各种新鲜事物
体验地越多,越发现生命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不是现在,那又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