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小团圆》首版的那几年,屡次翻开都读不进去,人物繁多、家长里短,皆是琐碎之事。当我年岁渐长,再次翻开这本书,突然发现这也许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她不是写给读者的,而是在暮年给自己一个交代。把所有的一切摊开了看,无论是华美的袍子,还是带着跳蚤的破衫,在终了,都是人生黄粱一梦的戏服。

读这本书,很多人是去看胡兰成和张爱玲那段不过三五年的末世之爱。一个女作家擅于用文字去描画自己的情感,而这个渣男又是才子加流氓,双方都有许多细细琢磨过的金句留下,引人遐想连篇。在《小团圆》中每次之雍(胡兰成)一开口,我就不禁全身鸡皮疙瘩,或者被气笑,真的是PUA的祖师爷。他反复念叨着,“你没有足够好,但是我爱你”,“我也爱别人,但是高贵如你,不是擅妒之人”...他对所有女人都是“衔着是块骨,丢了是块肉”,把任何一段风月之事都能口吐莲花地说成是才子佳人的惊世爱情。

张爱玲是足够爱的,她把之雍的烟头都捡起来,收在一个信封里妥善保存。她还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之雍,妥妥把自己双手奉上,交给别人拿捏。但同时,她始终有一种不配得感,似乎这段感情随时都会烟消云散。她说:“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在深陷如此爱情苦海的时候,她依然保持清醒的部分,是没有把钱给之雍用于逃难,而始终记得要“还”给母亲。确实,亲情在这本书中是占据几乎大半篇幅的内容,九莉(张爱玲)对待母亲蕊秋的感情是复杂的。她崇拜这位奇女子,蕊秋发现婚姻的不合适,果断离婚,留洋求学,然后继续孤身行游世界从不停歇,直至客死异乡。蕊秋是爱九莉,同时也用极其严苛的眼光去看待她,甚至大部分时候是恨铁不成钢。她坚持资助九莉出国读书,因为她觉得对于儿子,盛家总会送他读书,但是女儿却往往是在旧时代被忽视的那个。但九莉却也觉得矛盾,如此新式时髦的母亲,也会在婚姻大事上用旧事思想束缚她,甚至挖苦她不符合男性凝视的审美。

如果说母亲蕊秋的存在是一种期待和幻灭,那么这整个父母辈的大家族就是一个巨大的的,烟雾缭绕的牢笼。一直好奇张爱玲在二十岁出头的那些作品中,为何有如此清冷决绝,似乎看透世事的清醒。在这本小团圆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这貌似显赫风光的清末遗老大家族,内里都是爬满虱子的袍子。因为拥有了足够多,更加精于算计、步步为营,亲疏关系错综复杂,为了争夺财产而撕破脸面。张爱玲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孩子,她很像一个心思敏感的旁观者,感受着所有现实自私的人性,在笔下的人物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是,终究是旁观,她看得再多,懂得再深,也无法让躯壳内的自我变得精明世故、百毒不侵。当她说起亲情,那句著名的“他们不过流淌在她的血液里,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悲哀渗入人心。

张爱玲不仅出名趁早,她的爱情盛开凋谢也极早。与胡兰成分开,还未到三十岁;三十多岁与燕山分手,似乎她的爱情就已经结束。当她漫长、离群索居的晚年,在整理这部《小团圆》的时候,她看到得是什么?她希望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是同一段话,“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在看完结尾,我翻回开头,竟然不知不觉又读下去,果然她的文字里藏着魔力,让不同年歲的你,照见不同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