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严飞,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0年11月出版,16.5万字。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历史社会学、政冶社会学等领域。著有《城市的张望》《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世界作为参考答案》等书。
我们的焦虑从何而来?我们的欲望是否是一种幻觉?我们为什么要被职业所定义?我们和邻居的距离是否自然?生活在现代世界,我们真的更自由了吗?……在《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中,严飞用一个个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话题和故事,引出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他讲述的故事都是中国今天的,却把其中的社会学思想脉络,一直追溯到100多年前的七位经典社会学家。看作者用经典社会学理论对现实现象进行解读的过程,也是学习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的过程。
全书目录如下:
序言 那天下班,他才发现自己的家没了----社会学的想象力。梁文道在序言中肯定了严飞在本书中展现的足以穿透个别现象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并将本书看成是美国社会学家米乐斯的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面市60年之后,一位中国知识分子采用当代中国素材完成的回响。
前言 让我们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章 社会学的诞生与进化。作者就“社会学厉害,还是物理学厉害”、“为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解释社会”这2个问题展开,阐述了社会学的起源、社会进论化。
第二章 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作者就“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为什么消失了”、“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知识是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吗”、“婚姻里真的是谁收入高,谁就更有话语权吗”、“底层的人生,距离我们有多远”、“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诞生在中国”、“当我们在谈论消费主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等7个问题,分别从劳动的异化、商品拜物教、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经济决定论、阶段与分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金钱与现代生活等角度做出了解读。
第三章 社会秩序的基础是道德。作者就“为什么人们不再愿意伸出助人之手”、“为什么我们更加留恋家庭”、“我们该如何和世界相处”、“为什么道德秩序正在失效”、“选择信任别人,到底有多难”、“社区生活可以打破身份区隔吗”、“未来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秩序”等7个问题,分别阐述了有机团结、社会整合、自杀论、失范论、陌生人概念、共同体与社会、秩序是自然的法。
第四章 每个人都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作者就“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如何被教育”、“家庭主妇是否是世界是最容易又最困难的工作”、“经济学家说我们是理性人,我们就是理性人吗”、“面包和理想,社畜的我们选哪一个”、“我们理解的官僚制,为什么是错的”、“我们是否已经进入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等7个问题,分别从人性两重论、道德教育、社会分工、理想类型、工具理性vs价值理性、科层制、人性的铁笼等角度做出了解读。
第五章 鼓荡心灵的诗歌和宗教化为虚空。作者从"人类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成为自己的造物主吗”、“我们喜欢的小鲜肉,是一种克里斯玛型权威表现吗”、“混杂是否也是一种秩序的美”、“抖音、滤镜、后浪重新定义了这个世界吗”、“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不是都有一座回不去的故乡”等5个问题出发,分别就世界的祛魅、克里斯玛型权威、社会是一件艺术品、时尚的哲学、大城市与精神生活等话题做了解读。
结语 社会学的想象力:批判理解世界的钥匙。
【写在前面】
1.
之所以会找到并读完这本书,是因为最近看了《你好,陌生人》这本书,它让我想更多地看看社会学家对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热点是怎么解读的。从”陌生人“延展开,我翻到了一串书单,里面就有严飞写的《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严飞,这不是之前看过的《世界做为参考答案》那本书,与刘擎一起合作的作者吗?于是,再去翻看严飞的代表作,然后就找到了这本书。”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这越发激起了我想要对社会学探头一窥的好奇心。
2.
刚翻看《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它是对社会热点的解读集辑。但读着读着,发现那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热点更像是引子,对我这样在社会学门外探头探脑的游客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科普的专业启蒙书。
也是从那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热点出发,作者先后介绍了七位古典社会学家的理论,并借用他们的理论对自己抛出的那些社会热点做了解释。这七位古典社会学家分别是:
①孔德(1798-1857):“社会学”这一学科名字的创立者,被誉为“社会学之父”,提出实证主义哲学的社会静力学、动力学理论。
②斯宾塞(1820-1903): 社会进化论倡导者,将“适者生存”原理应用于社会分析,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③马克思(1818-1883):社会学的“三巨头”之一。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家,强调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结构。
④涂尔干(1858-1917):社会学的“三巨头”之一。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强调社会事实、分工与集体意识的作用。
⑤韦伯(1864-1920): 社会学的“三巨头”之一。理解社会学创始人,探讨理性化、科层制与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⑥齐美尔(1858-1918): 形式社会学开创者,聚焦都市生活、货币哲学与社会互动形式。
⑦滕尼斯(1855-1936):提出“共同体”与“社会”的二元划分,揭示现代性转型中的社会关系变迁。
3.
在社会学发展的长河中,诞生出了种类繁多的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但无论是哪个流派,对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追问,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学家试图认识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核心使命。
作者说,相对于着重思辨的哲学家、更为务实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更有批判精神。同时,社会学家都是说故事的人,他们常常期待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遭遇到一些未预期的故事,这就需要他们既遵循一种理性的思维原则,又同时需要切入场景之中,用经验质感去感受那深入肌理的切肤之痛。难怪我在阅读社会学家项飙《你好,陌生人》时,有一种很强的感受:场景很重要,以至于我在读后感中写道,“在阅读中,我牢记住了一个词:场 景”。
如何学习社会学,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呢?个人感受是,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内容角度,就是要穿透生活日常,观察和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理解人性的幽暗与良善。正如社会学家米尔斯在他的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里所说的,“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个体的生活机会。”梁文道在给《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写的序言中也说:习得“社会学的想象力”,一种社会学家的思考方法,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省视自身际遇的视野。二是从态度角度,就是要培养我们独立思辨的品质、勇于批判的勇气,并且怀抱着对公共的关怀。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说的那句名言:“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
【撷取摘要】
1.
任何时代都具有这一时代特有的时代病症,而为时代切病问诊的,正是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社会理论以穿透日常图景,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家。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是社会学持久讨论的两大命题。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到马克思异化的向度,再到韦伯工具理性的“铁笼”和齐美尔的大都市精神生活,现代性引起的巨变总是引发社会学家对人性中真诚、美德、自然一面的关注和隐忧。
社会学家最关心就是人的问题,他们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社会理论,就是为了能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理解和总结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2.
在《货币哲学》中,齐美尔阐述了信任机制如何在社会交换和货币交易中扮演支柱作用。无论是早期的实物交换,还是后期的货币交换,交换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信任。
除了交换行为以外,齐美尔又进一步探讨了距离在社会互动中的意义,并提出了“陌生人”这一游离于群体间的特殊类型。在他的文章《陌生人》中,齐美尔对这个概念如此定义:“(陌生人)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的接近和距离的统一,在这里达到一种可以最简要概括的状况,在关系之内的距离,意味着接近的人是远方来的,但是陌生则意味着远方的人是在附近的。”
什么叫作“远方的人是在附近”呢?齐美尔指出,陌生人不是外在于群体,而是“在一个有周围边界的群体之内流动”,是群体的一部分,却不为血缘或地缘的关系所固定。用通俗的话说,在你身边的人,不一定是你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很多时候,空间上的相近,并不代表着心灵上的彼此相近。
不妨将信任想象成一个三维的立体概念。①从横向看,信任对象的范围有多大?信任的对象中,最亲密的信任关系,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人纽带。关系越疏远,我们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会逐渐降低,从而产生出一种信任度的差序格局。按照韦伯的分类,是属于“特殊主义的信任”。②从纵向看,信任的程度又有多深?信任的程度可以超越血缘,达到一种“普遍主义的信任”。这是一种以特殊的血亲共同体为基础,并以道德、意识形态等非制度化的东西为保障的信任。“信任”双方严格遵守信用契约是维系此种信任的关键。这种基于制度基础培育出的信任关系,可以更有效地规避人情面子下的寻租行为,因此也更加值得鼓励和推崇。③往更深层次看,信任的场景、情景又是什么?我们会发现在不同情境中,人们面对同一人的信任程度也可能会有差异。同样对待是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我们会更加倾向于相信熟人的介绍,例如朋友在聚会上的引荐,或者是来自权威部门的中介,或是类似于校友聚会上的偶遇。这些现象就意味着信任是基于对考察对象(被信任者)的社会网及其所处群体环境的了解与认可,例如校友会、同乡会、行会这一类群体,因为其成员共同的经历和共享的集体荣誉感,所以会在无形之中加深这一群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信任。
信任危机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伦信任危机。如,当“杀熟”现象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普遍现象时,我们赖以存在的最基础的信任结构就会瓦解。二是制度信任危机。如2011年爆发的“郭美美事件”,导致整个社会大众不仅对中国红十字会,而且对整个慈善、公益事业的信任坍塌。
3.
《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体现了滕尼斯对社会与历史发展两种基本模式的思考。在书中,他区分出了两种社会关系,那就是“共同体”和“社会”。这也成了一对经典的社会学概念,
共同体以自然情感为联结基础,社会以社会情感为联结基础。传统社会是许多共同体的聚合,共同的情感、意志、礼俗形成了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都市中的共同体关系被打破,“社会”的成分越来越占据主流。
滕尼斯认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彼此之间社会关系的分离,而非因为社会分工而导致人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而高度整合。“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为何人在共同体中的关系呈现结合性,而在社会中的关系呈现分离性呢?滕尼斯进一步探究了深层次的原因,认为人的两种意志——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对社会关系的构成起到了塑造的作用。本质意志存在于人的胚胎和生命的本源中,是一种原始的力量,继承先人代代传递的经验、传统与思维方式。本质意志产生了共同体,而选择意志则导致社会的出现。社会与共同体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中的个体即使结合,在精神上也是分离的。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其行动都是为己,付出都是为了有所得。
在滕尼斯看来,对于秩序的追求,关键在于如何使人们脱离社会生活的异化,使置身于“社会”之中的每一个人重建“共同体”时期极具自然性、默契性、和睦性及道德性的情感和文化联系。在操作层面,滕尼斯也给予了指导:“将选择意志重新锻造为本质意志,要把人为的、抽象地设计出来的行为的理性模式自然化。”
在构建社会秩序时,可以从三个层次出发,去理解社会秩序建设的基本方向。一是在微观的个体层面,秩序的构造需要个体自发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建立起互信互助的关系机制。二是在中观的社群层面,秩序的构造需要社区、组织内不同群体在协作关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三是在宏观的社会层面,秩序的构造需要社会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起道德共同体。
作者从有关广场舞的社会学研究发现:广场舞实际上并没有消弭由社会阶层差异所带来的身份区隔,也没有很好的帮助大家建立起常态化的社会交往关系。人和人之间,依旧是陌生、隔阂的,依旧没有整合进一个社区共同体中。为此,作者提出,我们还需建立起更多价值意义上而非工具意义上的“共同体”,用以最终改善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近年来最常被探讨的概念有都市乡民共同体、业缘群体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共同体、基于政治认同的民族国家道德共同体、基于规避现代社会风险意义上的人类命运道德共同体,都是这一方向上的有益尝试——这亦是滕尼斯的梦想。
4.
在划分政治领导的权威类型和统治模式时,韦伯提出了三种权威的类型,分别是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和克里斯玛型权威。
对于克里斯玛型权威,韦伯在《支配的类型》一书中做了如下定义:“‘克里斯玛’,这个字眼在此用来表示某种人格特质。某些人因具有这个特质而被认为是超凡的,禀赋着超自然以及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质。”
一般来说,克里斯玛型人物往往出现在社会动荡时期。法理型权威是一种外部的改革力量,它对社会的改变是首先改变社会的结构,最终慢慢地改变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克里斯玛型权威则不同,它会依靠领袖的超凡魅力,从而彻底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和态度,是一种内在的激烈的变革力量。
5.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在今天,仍然是中国社会学最为常用的本土概念,也是对中国社会结构最为基本的描述。
中国的家庭概念和西方的不同,西方更加强调家庭的边界,一个清晰的团体界限,就好比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而中国更加强调家庭的延伸,强调像涟漪一样由自己向外扩散到“无穷的远方”,在扩散的过程中所形成了纽带、关系、面子、人情等非正式的人际网络连接。这是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取向。
因爱而结合的夫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就是在分工中达成生活的效率,在效率中获得情感关系的平衡,在平衡中获得彼此的支持,互相滋养,细水长流。因此,对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分工,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她们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