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问题和职责

避免先入为主,先说一个场景。

公司一个产品到期了,半年净值涨到了1.2148,也就是半年收益率21.48%,是不是挺好的?结果搞出来两个事。

先说今天的:公司一个同事W君买了,看账户实际收益18.08%,刚好我在他办公室,一阵抱怨到天上。因为我参与了产品设计,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收益,所以就做了解释:业绩基准9%以上计提业绩报酬20%。并且现场算了一下:(21.48%-4.5%)*80%+4.5%=18.084%,解释完我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如下的对话:

W君更大的抱怨:为什么没人告诉我?

我说:在产品销售时他们应该告诉你了,而且产品合同里有。

W君:你确定他们和我说了?你让我去看合同?

我说:又不是我销售给你的,我哪知道,我只是因为知道产品情况,所以给你做了解释。

W君怒气更甚:本来18%的收益已经很好了,但是我看到的是21%呀。为什么要公布21%?

我又做了解释:所有的产品都是这么公布的,公布的是产品净值,而不是客户收益。不仅我们公司的产品是这么做的。

你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吗? 不,他处于非理性当中。需要的并不是我告诉他道理。

就这样纠缠了很久,到下午开会的时候又在讲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把自己定位成客户,而我把他定位成同事。他认为,我应该像安慰客户一样安抚他,而我认为跟他只需要把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

如果他是我的客户,我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跟ta一起骂公司,抱怨公司没有把事情说清楚。

到了下午四点,我有点顿悟了。这种顿悟未必是对的,但以后我应该这么做。


和上一篇文章犯的错误是一样的!看来改正是多么困难。假如你的心上面有一个不足,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发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大概也是王阳明强调的事上磨练。

以前看到傅佩荣教授讲三不做:不做媒人,不做保人,不做调人。两件事情都类似做了调人,或者中间人,这是我的一个大毛病。

我应该的做法是:当他给我抱怨的时候,我应该这样回答这件事情,我说不清楚,这事应该找某某部门的谁谁谁,要撕逼就让他们互相之间搞吧。不要居间。

这样的错误可能还会犯,但是一个错误意识到了就会好很多,当自己觉得需要居间调停的时候,记得用牙咬住舌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