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之水天上来!
恒河是印度人的母亲河,恒河水是他们心中的圣水,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们的一天都是从恒河开始,也是从恒河结束的。
他们每天饮用恒河水,早晚,在恒河水中沐浴,祈祷洗清罪孽,起死回生,轮回转世。
一.辞父别母,踏上苦行路
有一天,当聪慧好学,强壮英俊,谦卑有礼,出类拔萃,众星捧月的婆罗门青年才俊“悉达多”思考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人生的终结问题时,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这些问题无论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还是他背诵的诗句中,都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经过沉思后,他决定去寻找自我,抛弃眼前的一切浮华,去森林苦修,励志成为一名出家修道者。
他的决心如离弦之剑,无法阻挡。
他坚不可摧的意志打动了父亲,带着父亲的嘱托,悉达多辞别了父母,在挚爱好友果达文的追随下,开始了两个人的朝圣。
果文达被他的思想,精神,意志和使命感所征服。愿意追随他,当他倾诉时的朋友,苦行路上的伙伴,照顾他的仆人,危险时刻的卫士,心甘情愿做他的影子。
父亲心目中那个即将成为伟大的智者和祭司的婆罗门王子梦想破灭了,可是悉达多的梦想能够实现吗?
二.苦修、质疑、出走
世界是苦涩的,生活是一种折磨。
悉达多在加入苦行僧行列,斋戒了28天后,外形大变。他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不屑,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散发恶臭,一切一美丽和快乐都是假象。
他唯一的目标就是:万事皆空。无欲无求,不喜不悲,放空心灵,寻找宁静。他想达到“非我”的状态。
他在最年长沙门的指导下修行,经历了死亡,腐烂、化为尘埃摧毁的过程,体验了阴暗却无法摆脱的轮回,期待可以摆脱轮回,终结一切的因果,获得没有痛苦的永生。
三年的苦修,让他觉得自己还是在接受轮回之苦,在自我和非我之中徘徊。
他们对自己所学的教义不断的产生怀疑和厌倦。
在听到佛陀乔达摩的传闻后,他心驰神往,两个年轻人商量,要终止森林中的苦修,去追随佛陀。
悉达多用学到的知识,控制了老沙门的意志,摆脱了阻挠,和果文达开启了新的征途。
青年悉达多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超越,追随佛陀乔达摩之路会成为他此行的终点吗?
三.朝圣、对话、离别
佛陀声名远扬,妇孺皆知,朝圣者络绎不绝。
两个年轻的苦行僧到达舍卫城佛陀讲经的祗园精舍。
早晨,他们看到佛陀出发乞食,周身散发出来的和平圆满,无欲无求,真实平静的气息令人折服。傍晚,佛陀平静的讲经的声音如光如星,给人带来救赎和希望。
深夜,讲经结束后,许多朝圣者请求皈依,佛陀一一接受,包括领会真谛的果文达。
悉达多却有自己的见解,他领悟到佛陀所讲的世界由一个因果链组成,他是必然联系,不是偶然形成,更不是由神来主宰,但这个链其中却有一个断裂,小缺口,这个缺口就形成了佛陀获得救赎的教义。
悉达多认为,这个缺口打破了世界是永恒统一的规律,变得毫无意义。
乔达摩解释道,你在聆听教育时能够深入思考,并发现其中一个错误,但是无论什么意见,大家都可以支持或者提其他意见。
意见其实微不足道,你聆听的是教义。而教义的目的不是想追求知识阐述世界,而是要普度众生。
悉达多解释道:我在您的教义中听出了您在众生中独行的经历,所以我要继续我的修行之路,离开老师和教义,独自实现我的目标。
佛陀提出:你认为我所有的弟子要放弃教义,踏入充满欲望的城市会更好吗?
悉达多解释到:我无权评判别人的生活,但我自己必须做出抉择,必须拒绝教义,拒绝大众的行为。
他担心自己,因为追随佛陀而轻视了自我的存在和成长,他必须要走一条救赎之路。
人生一直在得到和失去,在分离和相聚之中轮回。
从此,悉达多少了一个如影随形的果文达,却多了一个独立思考实践的自我。
4.学自己,做自己,了解自己
告别了佛陀和果文达,悉达多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
他认为找出“因”才是思考的本质,这样感觉才能转换为认识,长存内心,并展现内在本质。
他觉得自己不再年轻,而变成一个男人。从前那个渴望拜师求教的愿望离他而去。并且,他离开人生道路上的最后一位老师,即便是那位最智慧,最神圣的佛陀也无法接受他教义。
在思考中,悉达多发现“自我”就是对我所追求的目标和本质,想摆脱自我,战胜自我,根本就是欺骗、逃离和躲避。
自我让我活着,然后有别于他人,让我成为悉达多。
但是世界上最不了解的恰恰就是自己。
对自己一无所知,陌生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害怕自己,在逃离自己。在寻找自我,一层层解剖自我的过程中却迷失了自己。
他如梦初醒,最后总结道:要向自己学习,做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
顿悟后,他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如此美丽,多彩,神秘。和他之前在森林当沙门时那种对万物的藐视和冷漠全然不同。
目标和本质并非隐藏在物质背后,而是在物质之中,在万物之中。
他不禁感叹道:我以前真是太愚蠢了。
此刻,他才意识到,自己就像一个刚睡醒的人或者是刚出生的婴儿,从头开始,在他走上了觉醒的自我之路。
离别时父亲说过的话在他耳畔响起:如果你找到幸福,请你回来教会我幸福;如果你学会失望,请你回来和我一起敬奉神灵。
他都觉得自己已经回不去了,他不再是苦行僧,不再是祭司,不再是婆罗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
无家可归的孤独感让他被寒冷包围。
是的,从前那个婆罗门,那个高种姓,那个神职人员,如今都不存在。
他只是觉醒的悉达多。
以后孤独如影相随,孑然一身,他属于哪里?有事情,该和谁分享?该说什么样的语言?
从寒冷和绝望中走出的悉达多比以前更自我更专注。
他知道,这是觉醒前的最后一次震颤,是新生前最后一次挣扎,他迈开脚步,大步流星,把家和父亲留在身后,再不回头。
独行,思考,觉察、顿悟。
摆脱身份束缚,甩开教义指导的悉达多,面前那条寻找自我,了解自我的旅程,摆在他面前的将是光芒坦途还是荆棘坎坷?谁知道呢?
追寻自我察觉,倾听内心真实诉求,充满希望与真实的自我回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