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对敦煌着迷,是因为看了日本历史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敦煌》,一个大宋朝的不第书生,因缘际会来到了敦煌,遇到了美丽的回鹘公主,于是有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西夏雄壮的军队,黄沙大漠的风光,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仿佛奏响了一曲历史的交响。
从那时开始,我便对敦煌的一切着迷,十多年来读完了我所能收罗到的所有关于敦煌的书,敦煌两千的历史对我来说是如数家珍,我了解了王圆箓、斯坦因与伯希和,知道了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敦煌壁画的图录看了又看,飞天、菩萨的身姿、脸颊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几本敦煌藏经洞的写经字帖,我一遍又一遍的临摹,在那一笔一画之间,用心去体会古代写经手的一呼一吸,去与他们神交。
但我就是没有去过敦煌, 什么时候能到敦煌去看一看呢,等待着等待着,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一)
敦煌位于甘肃省最西部,即使是现代的21世纪,敦煌的交通依然不便,不论从什么地方来这里总要费一番工夫,可以说每一个来敦煌的人都是一位中国历史文化的朝圣者。
早上六点多,从嘉裕关出发,坐上了去敦煌的火车,一路上尽是望不到边的戈壁,下将近午天黑时才到达敦煌。
所有人来敦煌都是奔着莫高窟的,但我来到敦煌后先去看了玉门关和阳关,因为没有这里就没有敦煌。
汉武帝通西域后,在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阳关和玉门关,史称“距两关、列四郡”,从此在祁连山下开启了千年的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顺着这条路来到中国,然后孕育出了丝绸之路上的骄傲——敦煌,上演了让世界为之振憾的一场历史大戏。
早上出发,驱车出敦煌市区沿公路向西而行,然后再捌向西北,一路上尽是望不到边的戈壁,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由想到了千百年前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使者和求法的僧人,耳边仿佛隐隐传来大漠的驼铃声声。
约摸两小时后在茫茫旷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黄点,同行的人告诉我那就是玉门关的小方城,我的心不禁激动了起来,眼睛一直盯着那里,看着她从一个小黄点变,成了一处壮观的古城遗址。
没错就是她,玉门关小方城!
我在各种历史书里见到过他,是那样的熟悉,孤独地屹立在茫茫戈壁滩上,几丈高的夯土墙显得过于破落,旁边只有一处残破的烽燧陪伴着她,相互诉说着曾经的往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唐诗念过千万遍,诗中愁绪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在人们的心中变的更加强烈。
此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说不清楚心里的感受,只想静静地待在这里,就像眼前的关城一样在戈壁上立上他一千年,看着从眼前过往的人们。
从玉门关沿原路返回,在快到敦煌市区的时候又猛地转向西南,这里就是玉门关的兄弟——阳关。
相比玉门关的荒凉,阳关明显要多一些人气,周围零落地分布着一些人家,老乡们在路边摆摊卖着葡萄干,这也是顺着丝绸之路来到敦煌的。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曲《阳关三叠》诉说着友人离别之情,从历史遥远的尽头传来又传向远方。
哪里是阳关?我一直在寻找,但好像谁也说不清梦,只有一条被荒草淹没的古道伸向远方,让人想起了凄凄别离之情,还有一座高大的烽燧屹立在那里,就像玉门关的小方城。阳关的繁华只能在古道上去想像,送别之情只能寄托在那屹立的烽燧身上,只有她们身上去凭吊唐诗中的那个阳关了。
晚上,回到了市区,整个晚上脑海中是那玉门关孤独地小方城,阳关独立的烽火台,一片茫茫的戈壁,一个个曾经在这里闪耀的姓名,以及历史上这里所有的曾经。
明天,我将前往梦幻之地,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