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婷的妈妈找我求助。
婷婷升入高中了,却迟迟不想入学。妈妈介绍说:
孩子小时候腿被烫伤,小腿上落下一块疤。小学时从来不愿意穿裙子。今年暑假,初中毕业,她们为孩子做了植皮手术。可到了八月底,眼看要开学了,婷的小腿上又发炎了,无法上学。过了一周,发炎的部位好了,婷婷还是不想上学。
都上高中了,婷还不上学,这不是越落越多吗?以后跟不上别人,怎么办?做妈妈的能不着急吗?
妈妈说着,几乎要急着哭出来。从妈妈的口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孩子十分优秀,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在班里排前几名,几乎不用爸妈操心学习的事。
“我们都是作老师的,有这样的孩子多放心、多省心呀!”妈妈说。
没管学习的事,于是,别的事,也少操很多。
婷婷七八岁后,看到妈妈改作业、辅导学生晚了,婷自己就打开电磁炉把饭煮了。
看到妈妈照顾幼小的弟弟,婷自己就把家人的衣服放洗衣机里洗了。
看到妈妈被校长叫走,处理学生问题,婷自己收拾碗筷放水池里就刷了。
……
妈妈边说边哭: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就不愿意上学呢?
我感到了问题所在:家长感到的省心、放心,为孩子感到自豪,以为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可这种成功,在孩子看来会是一种忽视甚至无视。以为成绩好,一切都好,不再积极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这是中国家长最易出现的问题。家长渐渐积攒下的问题,慢慢也会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的问题。
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
二
当我和婷婷面坐成面对面的时候,婷正赖在床上不起来。
“我脖子疼。”婷一脸难受的表情。
“是不是落枕了?”我问,“要不要用热毛巾捂一捂?”
婷慢慢坐了起来,右手捂着右侧的脖子,嘴紧闭着,咬着牙,眉头扭成了疙瘩。
妈妈忙倒了盆热水,把毛巾放里面浸了几下,拧干了叠好,捂到婷的脖子上。
“啊,烫死我了!”婷一把推开了妈妈的毛巾。
“烫啥呀,我怎么不觉得烫呢!”
我忙帮忙要过毛巾,用手背试了试,其实也不烫,放在手上,片刻就能适应。
可婷为什么觉得烫呢?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没问题,叫做“爸爸觉得没问题”。
这些都是以长辈的角度来揣测孩子的感受,看似关心孩子,实则无视孩子的感受。
这也许不是爱,而是一种忽视或别样的控制。
三
在接下来与婷的交流中,婷谈到与妈妈说到的事情,但感受与妈妈截然不同。
“我看到妈妈那么累,我就帮助她做饭、洗衣服……——其实,我也很累,我还有一堆作业要做。可是,妈妈以为我听话、懂事,却从来没有关心过我。暑期里,我十六岁生日,妈妈爸爸都要去学校加班,把我的生日都忘了。”
婷说着,眼泪不由地流下来了。
我小心地问:如果要恢复与妈妈的关系,你觉得会是什么样?
还和原来一样就行。婷不加思索地说。
原来是什么样?我反问。
原来那样——她忙她的,我忙我的。她说。
我的心凉凉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亲子关系呀!各忙各的,没有交集。即使现在要恢复友好了,对彼此几乎没有什么期待!
这就是父母的漠视,给孩子心灵造成的爱的“习得性无助”!
心,已无所盼,即使向好,也没有多大愿望!
四
妈妈一直坐在我面前低头哭泣。
她为自己曾经对孩子的无视伤心。
我告诉她:刚才你用热毛巾帮孩子捂脖子的时候,是不是认识到,你感觉的温度适宜,在孩子看来却很烫呢?
妈妈点点头。
其实,我也感觉毛巾不算烫,可孩子为什么觉得烫呢?是因为,孩子冷得太久了。
妈妈怔了一下。
我笑说: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意思。——之前,你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现在即使再弥补,孩子也会因为已习惯被忽视,不接受你的关心,甚至会感觉你是在作秀。
爱是慢慢积蓄、升温的过程,不可用力过猛!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腿上的疤好了还不想到学校吗?我问。
妈妈点点头,又摇摇头。
她想借此引起你们的关注呀!
那我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妈妈急切地问。
就你们现在的情况看,爱孩子一定要继续下去。
即使在她看来是作秀,也比不做强。即使让孩子觉得是在弥补过失,也比不补强。你就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给她关爱。
什么是她需要的方式呢?
尊重她,关注她,在生活的细节中,从她的角度来考虑孩子的感受。先服从她一些要求,陪伴她度过现在的心理难关,不要急着非要马上去学校。
她说国庆后再去的。
那就等着嘛。现在孩子在乎的和我们作家长的不一样,并不是学习跟不跟得上,而是你、你们是不是在乎她这个人!
妈妈又低下了头,随即又点点头说:好的,康老师,我懂了!
以孩子的方式爱他(她),考虑孩子的想法,做孩子的陪伴者,以低姿态的身份跟从他(她),孩子信任、依恋我们,我们才能够要求他(她)。
这是爱的技巧,更是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