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交织着怅惘、追忆与生命哲思的画卷——浅析邢之诺《伤狂》

一幅交织着怅惘、追忆与生命哲思的画卷
——浅析邢之诺《伤狂》

作者:秋叶

《伤狂》,是青年作家邢之诺早期代表作。收录在其2014年出版的文集《亢龙无悔》诗歌版块第2首。作者揽群书,赋诗炉。胸罗万卷,驰骋百家。经史子集,随手拈来,而着手成春。作品舒卷自如,叹为观止,有种野性的伤痛与狂乱。不像闺阁女子所吟之诗,倒似出自一位伟岸男子之口,此诗尽显邢之诺之鬼才、博学、狂气。原诗如下《伤狂》:

二十年来总不堪。

弹指间,

蝴蝶梦来琵琶弦端;

伤情处,

桃花扇底燕子灯前。

走在马致远的乡关,

丢了,

紫霞仙子的月光宝盒;

拾了,

雪琴先生的风月宝鉴。

反面是,

碧落茫茫的蓬莱宫;

正面是,

此恨绵绵的长生殿。

用夸父的沧然,

望红楼的月,

听漠北的风,

问云端的缘。

拔楚霸王的剑,

惨烈的斩;

任褪色的春衫,

西风中闪。

鞠后主的胭脂泪,

摧垮,

柳三变的十里杨柳堤岸;

夺太白的诗酒剑,

啸退,

冷逸轩中漫天桃色碎片。

借李商隐的幺弦,

呓语,

锦瑟年华中的伤狂惘然;

承陆放翁的遗憾,

雕龙,

三个“错”字前生后世兜转。

把百年孤独,

万艳同悲中撑起半壁碧海情天;

看昨夜星辰,

摇摇欲坠在风月故里易水河畔。

听今宵江淹,

仰天长啸一串声震寰宇的狂笑:

---- 人生若只如初见。

秋叶评析:这首诗通过密集化用古典文学意象与历史典故,以“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为轴,编织出一幅交织着怅惘、追忆与生命哲思的画卷,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时间与心境的交织

开篇“二十年来总不堪”奠定基调,二十年的光阴在“弹指间”浓缩,过往如“蝴蝶梦”般虚幻,又似“琵琶弦端”的余音萦绕不散。“桃花扇”的伤情、“燕子灯前”的孤寂,将时光中的怅惘具象化,暗含对往事难追的喟叹。

二、典故的碰撞与象征

诗中大量融入经典符号,形成今昔、虚实的对照: - “马致远的乡关”指向漂泊的乡愁,“紫霞仙子的月光宝盒”象征错失的时光与遗憾,“雪琴先生的风月宝鉴”则引出对人生真相的审视(《红楼梦》中“风月宝鉴”正反两面的隐喻在此延伸)。 - “碧落蓬莱宫”与“长生殿”的对照,将仙境的虚无与人间的爱恨(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此恨绵绵”)并置,暗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夸父追日的执着、楚霸王拔剑的惨烈、后主“胭脂泪”的悲戚、太白“诗酒剑”的疏狂……这些典故的叠加,既展现了生命中的不同姿态(坚守、决绝、悲叹、豪放),也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三、情感的内核:遗憾与追问

诗中反复出现“错”“伤狂惘然”“遗憾”等词,串联起对人生的追问:“望红楼的月,听漠北的风,问云端的缘”,在古典意象的穿梭中,抒发对过往选择、情感纠葛的怅惘。而“百年孤独”“万艳同悲”则将个人情绪升华,触及人类共通的孤独与宿命感。

四、结尾的收束与留白

末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化用纳兰性德词句,以江淹“啸声震寰宇的狂笑”引出,看似旷达,实则将前文的所有怅惘、遗憾推向极致——所有的追忆与感慨,终究抵不过对“初见”的美好向往,余味悠长。 整首诗以意象为骨、情感为魂,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写尽了时光流逝中的复杂心绪,既有个人的生命体验,也暗含对人类共通情感的观照。

另附邢之诺简历: 女。祖籍南阳,现居北京。斋号“冷逸轩”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诗人、音乐评论者、朗诵者。

2013年供职于全国政协礼堂西南厅华宝斋书院。2014年出版个人文集《亢龙无悔》。2019年任中科华企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21年在北京万科天地成立琅嬛芳音工作室。2022年任将军书画院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2023年获任美国FENIX360(霏尼克斯)全球艺术大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