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一个人,好难

图片发自简书App

领导A,布置了一个任务,某些下属迟迟不回复,催了好几次才在deadline最后一刻拿到结果,领导很生气,对该下属冠以“执行力差”的标签。

大妈B,每次跟女儿打电话总要催婚,这逢年过节更是变本加厉。可女儿仍是我行我素。大妈很苦恼,对女儿冠以“不乖不孝”的标签。

老板C,催讨欠债都快1年了,怎么催人家就是不还钱,最近连打电话人家都关机。老板很沮丧,对欠债的冠以“大爷”的标签。
……

这些现象是不是很熟悉?的确,催人真的好难,一个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个淡定的像南极的冰川。那作为“催”的主动者,有没有想过站在“被催”的那一方,看看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A的下属,手头有好多工作,后面还有一堆家务事缠身,他整天忙于应付周旋,他并不知道他的领导对刚刚布置的任务有多看重,在他的排序里,这件事情的优先级并没有那么高,所以没有给予迅速反应和及时反馈。或许,在他心中,工作、领导,优先级也并没有那么高。

B的女儿,对于婚姻的看法和她妈妈那一辈人有很大不同,她并不觉得人一定要结婚,结婚就一定能幸福,她反而觉得现在一个人的自由生活很好,为什么要按照老年人的规划来过完她的一生?面对催婚,她最多给妈妈一些面子,可在内心里面,她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C的欠债方,这笔钱真的还不起,最近生意出了点状况,濒临破产,自身难保,自己已经躲债跑路了,前途未卜,生死未知,还钱的事,等下次发财再说吧。
……

看到没,站在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并没那么简单。领导催的辛苦,是因为同一项工作,在他和下属心中的优先级不同。家长催的辛苦,是因为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老板催的辛苦,是因为债权债务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给被催人贴标签只是表面行为,深入挖掘问题,才能治标又治本。

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本质,又该怎么做呢?

领导们,在布置任务时,要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和时间节点,除了发邮件发微信,当面谈谈或是打个电话解释最好。在执行过程中,多关心进度,多关心下属的思想,只有从思想上保持一致了,行动上才不会南辕北辙。当然,如果是跨部门的平级合作,寻求更大领导的支持也很重要。

家长们,如果难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那又何必改变子女的价值观呢?

老板们,看看这笔欠款有多少,必要时,请使用法律武器。

催一个人,确实很难,不过难的不是催,而是换位思考,改变思维,深入沟通,挖掘本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时光匆匆流去,人云匆匆过客。
    八零后的雨季阅读 1,274评论 0 0
  • 这周我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我们重新认识了“刻意练习”》。让我新了解到了一个笑来老师提出的概念叫元认知能力。他主要提出...
    落雨清音阅读 2,405评论 2 1
  • 【同读一本书】2016-11.23-128 —《沟通的艺术》 每一个层次的关系都有冲突,不管多么亲近、多么了解、...
    徐猛_Merlin阅读 1,098评论 5 0
  • 幼稚
    拾一日光阅读 994评论 0 0
  • 我看见一个老人昏睡在低矮的屋檐 卷着裤角 嘴角含笑 我想他是不是梦到了年少时 走南闯北 世界的繁华 我看见一个小孩...
    冬易落阅读 1,527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