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夏夜最让我沉迷的,一是天上的星星,二是地上的流萤。
古人传说,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流萤。
的确,童年的夏夜,我们有逮不完的流萤。古人的想象力丰富,说“腐草化萤”,难怪它们多如天上星星。
萤就是萤火虫,奇怪的是古人很少称它为虫,反倒给它诗意满满的绰号别称:丹鸟、蚈、夜光、照、景天、挟火、宵烛、宵行、耀夜、夜游女子、流萤……
我最喜欢流萤这称号,一个流字动感十足,如梦如幻,亦真亦幻的飘曳感,隐隐约约,稍纵即逝,有如人生之迷惑。
在那点蜡烛和煤油灯的时代,大自然的夜是真正的夜,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让人宁静,可以安然入睡。而自然界唯一的光华,唯一能和天上星星呼应的,怕是只有流萤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算一算,自己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啦!
“是月也,金风至,白露降,萤火见,寒蝉鸣,枣梨熟,禾尽登场。”
这是清嘉庆年四川《三台县志》中的描述。
萤火虫属于“指示物种”,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及其恶劣。
萤很单薄,化肥农药,空气污柒,水污染,光污染都能让它们丧命。
“映水光难定,
凌虚体自轻。
夜风吹不灭,
秋露洗还明。”
——谜语(萤火虫)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积女星。”
——杜牧《七夕》
现代人只能在古诗、动画片或记忆中去寻找流萤了。
所幸,在我的故乡,一个叫田心村的地方,还能欣赏到流萤飞舞。
愿这景像如同天上闪烁之星,永不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