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90:领导者在下属面前应该“秀什么”?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找老师教他怎么种庄稼。

孔子说:种庄稼这事,我不如老农。

樊迟还不甘心,又让老师教他怎么种菜。

孔子说:种菜我不如菜农,你找错师父了。

樊迟于是就出去了。

孔子评价说:

樊迟格局小了,我这里是学礼、学德、学领导的,怎么问种菜种粮?

领导万事都按规则来,那么下面的人没有不敬重的;领导如果关键时刻讲义气,那么下面的人没有心理不服气的;领导如果时刻信守承诺讲信用,那么下面的人没有说假话隐瞒的。

所以如果领导能做到礼、义、信,那么大家都过来了,还用你去学种庄稼吗?


孔子为什么不回答樊迟的问题?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种粮、种菜吗?当然不是,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啥粗活都干过,种粮种菜当然也会,但是在孔子的学堂,不是教学生种粮食,是教学生学礼制、学德行、学当领导的,孔子专精于这一个事业领域,他一生钻研的也就是这个。

孔子并不担心自己的学生会嫌弃自己(有些东西不会),他没那个私心。

我们会碰到有些老师,或者领导,恨不得什么都会,让学生、下属觉得自己很厉害,甚至无所不能,这其实是自己的私心在作祟,想让学生来喜欢自己、崇拜自己,但是这会分散大家的精力,如果你是教学生经营管理的,那就只讲经营管理,还去教学生别的东西,那就分散了注意力。

孔子也完全没这个心思在学生面前“秀一把”。

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孔子足够定心,人格也足够强大和独立,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喜爱、崇拜来支撑自己的存在感。很多人即便当上了领导,也还是需要别人的承认来感知自己的存在价值,他的人格还是依附在别人身上的,比如下属是不是崇拜我、觉得我很厉害,也就有了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秀自己各种本事的情况了。

既然孔子没兴趣在徒弟面前“秀肌肉”,他看到的只有他研究的专业了。

樊迟关心问题关心错了,格局小了。孔子认为的领导者要修什么呢——礼、义、信。

如果领导者万事讲规则、讲义气、讲信用,那么大家都过来种粮、种菜了,还用得着你自己去做这些事吗:

礼,放到现在就是讲规则、讲规矩,在一个公司里就是公司的规章制度:如果你定了规则并且严格执行,不管任何人都服从于这个规则,没有例外、不管喜好、不论情绪,那么大家自然就会尊敬你,因为大家知道你是守原则的,不会乱来。

义,就是“仁义”的“义”,放到现在可以理解成是“江湖义气”,比如在公司里,每个员工有公允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工资。但是如果一个员工,我们都看到他的努力和对公司的贡献,在公司现有的规则下面他还是拿这些工资。我如果讲义气,那就可以给他发一个大奖、给一大笔钱,这就是义气。这样一来,大家都会从心里服你,而且会觉得只要自己真心付出,你就不会亏待他,那么大家都会往你那里靠拢。

信,就是讲信用、守承诺,有时候领导者宁可少说话、少做承诺,因为你承诺说的多了,又没有兑现,那么大家慢慢也就不相信你说的话了,或者你说的话对大家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反过来,宁可少做没必要的承诺,一旦你说出去的承诺则必然做到,那么久而久之,只要你做出承诺,大家就会很相信,也会付出绝对的努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