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经济学家写儿童教育的书。这本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几位生长和工作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位多文化背景的经济学家,对全世界育儿和教育的研究。
书中根据对孩子想象力,独立性和勤奋的要求为标准把父母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专制型。父母发布命令,孩子绝对服从,不容置疑。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服从父母的命令。
第二类是权威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通过说理和沟通,向孩子传递价值观和理由。跟孩子讲背后的道理。当孩子反对时听取孩子的意见,同沟通和协调方式达到目的。自主和遵守规矩同样重要。
第三类是放任型,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鼓励孩子想象力,独立和自主。
第四是忽视型。无论孩子做的对错,父母不都不与管理。
第一第二种类型被称为教养密集型。现在全世界的教养方式都向教养密集型发展。
造成不同教养方式的原因,根据不同国家和文化而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教育的投入和将来孩子成就的产出比。如果孩子的教育投入越高,将来工资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越大,那么社会会普遍采用密集型教养。例如中国,211的毕业生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发展。美国的学生有常春藤联盟这样的目标压力。和日本不同的是,虽然日本也有类似于高考的考试,但采用密集型的家长比例却低得多。因为日本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好的学校,也可以继承家族的企业,或通过学习技术,找到一份差不多的工作。第二是社会的不平等性。社会不平等型越高,采用密集型教育的家庭越多。例如瑞典的孩子大部分都进入公立学校,去哪所大学也都差不多,所以家长会选择放任型,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另外,家长的眼界和经济能力也决定了采取哪种方式。工人阶层的父母多是中规中矩的,所以注重孩子的听话,多是专制型。经济能力决定了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和探讨。而精英阶层多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有时间和能力去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孩子沟通和讨论。
总而言之,孩子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同时也是是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这也是这本书最值得看的地方,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去看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