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一直触动着我,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爱,目的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
所有的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倾尽自己最好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目的很简单,希望孩子成年走向社会的时候,是一个充满爱的、独立的、有思辨能力的青年,让他们有勇气和自信做自己。
但是在养育的路上,处处布满了荆棘。
做父母是不要求持证上岗的,所以很多家长仍处在“孩子总会长大的、懂事的”这样的信念中,殊不知,时代变了,社会背景变了,养育孩子的方式也应该变了。
每一位父母都值得停下来审视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中,有哪些是阻碍了孩子思辨力的发展,又有哪些是帮助孩子思辨力的发展?
当孩子要尝试一件事或做错一件事情时,如果我们就开始否定他,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不停地指责甚至吼骂,惩罚他,孩子会学会什么呢?
也许他只是发展出了逃避责任、破罐子破摔、低自我价值的消极品质。
而如果父母尝试用鼓励、启发式提问、允许犯错并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给他时间去思考时,孩子能学到什么呢?
他能发展出爱思考、自信、能够解决问题的积极品质。
今天孩子要自己倒牛奶,家里的老人非常担心,就跟孩子说:“你还太小了,倒不了牛奶,洒出来可怎么办?”
孩子执意非要尝试,奶奶虽然不放心,但还是同意让他试试,双手在旁边招呼着,生怕出现意外。但是很不巧,孩子还是把牛奶洒出来了,连杯子都打翻了,牛奶洒了一桌子。
这时奶奶不禁大声斥责:“你看看,我跟你说了不行,你非要倒,现在洒得到处都是!赶紧走开!”奶奶一边斥责,一边去拿抹布和拖把,虽然很生气,但是仍然把桌子和地面打扫好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什么信息呢?
1、我确实不行,我不会倒牛奶。
2、做错事很恐怖,会被指责。
3、大人会帮我处理好那个不好的结果,我不用承担责任。
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想传达给孩子的。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你不小心把牛奶倒洒了是吗,你一定也着急,想想看我们现在可以怎么做来清理桌面呢?”,和孩子一起把桌面清理干净之后,再问孩子:“刚才倒洒了牛奶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下次再倒牛奶的时候怎么做可以确保牛奶不洒出来呢?”
我们先与孩子共情,牛奶洒出来孩子一定也是很慌张的,然后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孩子共同处理问题,之后再去询问孩子从刚才的错误中学到了哪些经验,让孩子再去思考新的办法。
这样才能让孩子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提升主动思考的意识,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要做到遇事不慌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是很有挑战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有“放手”让孩子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要在遇到问题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先冷静下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