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有学习目标?
我想请你做一个小游戏。
先看第一张图,仔细看。
看完了吗?
闭上眼睛,请告诉我,这张图里有几个5?
懵圈了吧?
再来一遍,请看下面这张图,告诉我下面这张图里有几个5?
如果你的答案是4个的话,恭喜你,你又快又准确地完成了这个挑战。
当我们不带目的地去学习一门课程、不带目标地去翻开一本书时,这个过程本质上和看第一张图没什么两样。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息会扑面而来。
想象你漫无目的地打开了一本书,书中各种概念、理论、案例接二连三地跳入了你的眼帘,你的大脑也在奋力消化这些信息。可你越看越不对劲,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说啥,更别说对自己有什么用。
问题出在哪?
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确定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的好处至少有三个:
- 第一,能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
- 第二,能将有限的精力聚焦到关键知识的获取和学习上;
- 第三,能检视学习成效。
拿学习沟通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一个学习目标。
你可能会将目标设定为:了解沟通的底层原理,搭建对沟通的框架认知,改善自己的沟通水平,我们把这个叫做目标1。
当然,你也可以专项突破,比如,学习如何夸奖一个人、如何批评一个人,我们把这个叫做目标2。
如果是目标1,那么你就要回到心理学、认知学的角度去研究,找这方面的书籍、课程;
如果是目标2,那只需要去搜一搜如何表扬一个人、如何批评一个人,你就能获取到很多的方法、模型。
学习的目标不同,学习的策略、方法、内容就会有着很大的区别。
2、 布鲁姆分类法
知道了目标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呢?
这里先要介绍一个概念:布鲁姆分类法。
先看图。
我来为你解释。
布鲁姆分类法,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产生的教育目标矩阵。
第一个维度是对知识进行分类(4类)。
第二个维度是对我们对知识的认知层次进行分类(6种)。
通过两个维度的组合,形成了如上的4*6教育目标矩阵。
(1)首先, 知识的分类。
布鲁姆分类法将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分别是: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我分别举例子来说明下这四类知识的含义。
1)事实性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事实情况,你可以把它理解为“what”,这个东西是什么。比如,自行车是一种交通工具,是事实性知识。
2)概念性知识,指的是如何利用结构、分类、原理来分析一个事物,你可以把它理解为“what”的升级版,这个东西有什么特点。比如,自行车包括了车轮、车龙头、车链条等要素组成,自行车速度一般高于步行速度但低于汽车速度,这些是概念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做事情的顺序或方法,你可以把它理解为“how”,这个事情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比如,生产一辆自行车,第一步是截取原料尺寸、第二步是打磨冲压……。这些是程序性知识。
4)元认知认识相对更加抽象。要理解元认知知识,先要理解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称为元认知。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关于主体的知识,任务的知识以及策略的知识。
比如,我是否擅长沟通,我通过什么方法/策略能够提升沟通能力,这些属于元认知知识。
对知识分类做一个精简版的总结:
- 事实性知识——是什么;
- 概念性知识——有什么特点;
-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 元认知知识——我是否擅长/喜欢……,我使用的方法/策略是否得当……
(2)其次, 知识的认知层次。
布鲁姆把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分为六个层级,分别是: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这六个层级层层递进的,最高阶段就是创造。
这6个层次都不难理解,我以“非暴力沟通”举例子说明:
- 记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和表达事实➡️表达感受➡️表达需要➡️提出请求。
- 理解:事实和观点的区别是什么,如何表达感受……
- 应用:将这四个步骤用在平时的沟通中。
- 分析:这四个步骤,为什么有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 评价:“非暴力沟通”能解决问题的边界在哪?有没有可以完善之处?我运用得怎么样?
- 创造:我能不能在“非暴力沟通”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沟通方法?
3、 如何利用布鲁姆分类法制定学习目标
上面花了很大篇幅说了布鲁姆分类法,那么如何利用这个工具帮助我们制定学习目标呢?
我们把布鲁姆分类法转化为下面这张图:
看明白了吗?
布鲁姆分类法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帮我们梳理学习目标,当你计划学习一门知识之前,可以对照上面这张表,设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
假如,要通过一门职称资格考试,假如以中级经济师为例,你只要做到2点:
1)将教材里的各种术语概念(比如需求、供给、效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公式(边际成本、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曲线(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成本曲线、产量曲线等)这些事实性知识记住,当然,能理解更佳。
2)能够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结构性框架,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每个知识之间是如何影响、如何关联。
做到以上这两点,基本就可以通过大部分考试了。从应试的角度出发,你不需要知道这些知识如何在生活中去应用,更不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创造(这是科学家要做的事情)。
于是,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确定这个学习目标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去制定你的学习策略:
很显然,这个学习目标对应的主要策略就是记忆与构建框架。
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你需要对记忆这个领域进行一些研究(比如间隔重复、联想记忆、新旧知识关联、检索练习等),其次就是不断构建框架,把前后内容贯通起来。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想学会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个学习目标就不再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了,甚至可能要上升至元认知知识。
首先,你得知道一些关于阅读的事实性知识。
比如书的分类:想象文学类、实用型类、故事类、戏剧类、诗歌类、传记类、科学类、哲学类、社会科学类等等;
还有阅读方法的分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等。
其次,要掌握概念知识。
比如,为什么要将书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将阅读方法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再次,掌握程序性知识。
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何进行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最后,是元认知知识。
比如,你在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后,可以定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是不是有效的、自我感觉怎么样……),在不断地反思中,甚至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掌握了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我用一张图做个总结:
事实性知识,我们需要记忆,概念性的知识,我们需要理解。
程序性的知识,我们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分析,才有可能真正习得。
而对于元认知知识,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自我反思、评价、创造。
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曾说:“先有目标,再有工作”。
不妨这句话套用到学习上:先有目标,再有学习。
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也能在我们付出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去评价我们有没有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而布鲁姆分类法,则是帮助我们制定学习目标的最佳工具。
行动起来,用更科学的方法,给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的小目标吧。
<<<陈辞令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