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父母总掺杂太多复杂的情绪,时而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而又强硬地抱怨起来,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用万字长文数落父母,整篇看下来内心比较复杂
你们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
重男轻女
作为出生在交通不便小山村的90后,封建思想深深影响着祖辈及父辈、重男轻女是这思想最直接的体现,美国留学生王猛自诉其母亲不能接受他身为男孩子的生理性别,就连在学校被欺凌,其母亲也要他去跟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跟老师讲,而我恰恰是因为爱哭总被训斥~
在小山村,没有生下儿子会被人耻笑,人们也都被潜移默化地觉得抬不起头,同村的村民发生争吵之后也总以“你都没有儿子”谩骂,一个家庭中孩子2女1男的组合非常普遍
▼
有人为了争口气,连续生到第6胎才生下儿子,即便夫妻两人的经济条件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多孩子的生活,但在那个以30后祖辈主导的年代,这样的“争口气”还是会换来无数称赞,看起来真是愚昧至极
这时候的孩子不再是简单的爱情结晶,而是2个早早结婚、没有独立思想、被流言蜚语裹挟的成年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流言蜚语做出的反击
而在这样的家庭中,儿子承担着诸多期望,平等也简直是妄想
▼
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我儿时最讨厌的孩子
他处处都表现优秀,是一个听父母话、学习成绩好、勤劳勇敢有担当、体贴细心又善良,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孩子,父母总让我以他为榜样
王猛就符合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就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在毕业旅行路上,他的母亲愁眉苦脸地在不停跟外人讲述自己儿子如何优秀和培养儿子的体验,这样的愁眉苦脸不是单纯的炫耀,炫耀应该是喜悦的,母亲的愁眉苦脸更像是表达自己培养儿子有多辛苦,为儿子操碎了心
这样的王猛,没有足够的信心、内心自卑又敏感,以至于如今34岁也无法放下过去,而我的父母同样从未称赞过我,即便我只想得到一句简单的“做得好”
▼
不会好好说话
王猛回忆起了几件事情,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之后不止一次遭到亲戚的取笑,但家人都不以为然
毕业旅行中导游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父母依旧没有任何反应,反而遭到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高中时跟父母反映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不会剥鸡蛋,没人教他怎么剥鸡蛋,或者也没有参照他可以自己学到,面对外界的取笑时父母也没有保护他,面对自己孩子提出的建议更是不予理会和尊重
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王猛的家庭,我小学时去城里的亲戚家做客,因为不会套垃圾袋,也曾被说过“你怎么连垃圾袋都不会套”
请问你能好好教我一遍?我没有见过垃圾桶,不知道垃圾袋要怎么套住垃圾桶,没有人教更没有任何参考我可以学习
为什么总是自认为,“他/她都这么大了应该会吧”
▼
留守儿童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大院里,但父母对王猛的保护上依旧有些过度,他的学校到家实际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但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而我的父母在我儿时就选择南下打工,留下我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亲在童年生活中缺位的几年,也加剧了我与父母之间的不理解
我曾与父亲说到“我们能不能以朋友的身份沟通,我理解你、你也多理解我”
父亲直言“是应该你去理解父母,而不是父母去理解孩子”
“作为孩子,我竟然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在我所认识的亲属当中,一直流传着一种“长辈犯错了你不能指责和批评,但晚辈犯错了长辈就可以随意指责和批评”的错误观点
而晚辈要做的,依旧是要去理解长辈
▼
不孝顺
如果将不顺从归纳为不孝顺
也难怪许多人从择校、选专业、选公司、谈恋爱、找老婆、嫁人等关乎自己生活的事情,都由父母说了算,自己没有选择权、自己的意见也得不到尊重
但就因为作为孩子,「不孝顺」这把无形的刀总会悬在脊梁骨上,唯恐哪一天就被人戳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