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星期二 北京
虽然还是宅在家里,但是今天挺高兴的。脚没有那么疼了,只是偶尔还会有一丝丝的感觉。不疼了,人就正常了许多,可以踏实看书、想事、闲扯了,情绪也不会被疼痛打断,有了一以贯之的可能,于是,写完了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编辑老师催了很久了,有一篇是等着我的文章下印厂。上周就应该交稿的,就是因为脚疼,迟迟不能进入状态。今天脚不疼了,一气呵成完成了两篇,对编辑老师、对自己都算有个交待了。利用疫情不能外出的时间治疗脚病,可谓是内外交困。外面的世界精不精彩的也不能去看,困在家里每天都要和疼痛厮磨缠绕,这让我特别深刻的明白了:健康活着真好。
最近在看大航海的书籍,买了个地球仪辅助。太多年没碰过这东西了,好多地名都生疏了。那年准备高考时,随便给出一个区域,就能说出周边的国家和物产,现在要一点点捡回来。
今天把《苏州吃》看完了。我在扉页上写了几句话:看完华永根先生的《苏州吃》,对苏州饮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以前对苏州的了解还是太少了,所做的判断也有些武断。今后有机会要多去几次苏州,走街串巷的多去吃吃苏州。
因着《苏州吃》,说了几句苏州的面条,询问华永根先生说过几种面现在是否还能吃到。有一些苏州的朋友留言给我,给了一些建议。也有人说我提到的那几种面条都不好吃。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华永根先生。他是食家,做过松鹤楼的经理,管理过苏州的商业,是吃过见过的主儿。品鉴美食(或者说味道好),味蕾发达,识味、辨味能力强是一方面,积累足够多的经验也很重要。有句话说的好:吃过好的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这个经验需要时间,吃多了见多了,舌头的感觉自然就有了分辨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相信华永根先生的说法。华永根先生经历过吃不起阳春面的日子,拒绝过十碟八碗的大席面,好的差的都经历过。他生在苏州,长在苏州,平生致力于苏州美食推广,可以说吃遍了苏州有代表性的酒楼小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懂吃还会做,他介绍的苏州美食客观公正(虽然也有一定的家乡情怀),尤其是那些面馆,就是他平时的街坊吃食,那种多少年就在身边的熟悉感,是岁月的积累,这一点是现在的那些美食达人很难具备的。
中午吃了螃蟹,天津沽上人家杨总的投喂。个大鲜活,壳硬肉满。大概是海蟹的缘故,蟹肉自带咸甜,实在是太好吃了。
放到锅里还在动。
军勤说这个蟹比大闸蟹好吃,至少肉多,吃着过瘾。感谢杨总的投喂,对于喜欢海鲜的人来说,海蟹是要比淡水蟹美味的。
心情不错,做事也顺利。为中旬去上海安排了几个饭局,很顺利约好了。去完上海还要去江苏几个地方,见见朋友聊聊天,顺带吃点好吃的。想想就令人神往。
今天有个采访,让我说说对海底捞涨价的看法,我说没有看法。刷朋友圈,看到我的餐饮引路人崇占明老师说的一段话:“在微博上,吐槽海底捞涨价的用户比比皆是。有网友表示,最近两个人就吃了344元,而在疫情以前算上折扣,两个人消费不到200元。海底捞的涨价也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眼下成本都在涨,再加上疫情受到巨大损失,‘海底捞有涨价的权利,吃不吃是你们的选择’。你牛!我不去行了吧!”
写日记时,就着崇占明老师的话茬说两句。我的看法是:“是否涨价是商业行为无可厚非。餐饮是最市场化的,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所以,媒体议论半天只是带下节奏,很难影响真实的消费。所以,我对涨不涨降不降根本不关心。这主要和收入有关,前期和心情有关。”如果不是海底捞的铁粉,大街上火锅店多了去了,随便去哪家不行呀?他敢涨价,就预备着短期内可能生意下滑的可能,可是他还要涨价,说明他不在乎你去不去,主动权还是在消费者手里。
晚饭蒸了皮皮虾,各个带黄,用来炒小白菜,真是鲜呢。就是配的麦饭石大米味道一般,有点对不起这么好的皮皮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