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老妈找我吐槽,说给我的表哥介绍了个对象,因为对方没看上,又要她继续帮忙,这让老妈觉得很是麻烦。表哥三十多岁了,没房没车倒在其次,总指望别人算是什么事呢?
其实我的这位表哥一直是家里的乖孩子,学习成绩是咱们这一辈里最好的,大学读工科,工作单位专业对口,在工厂工作至今也勤勤恳恳没啥变化,每天过得平平安安,早上准点出门,晚上按时下班,工资卡交给家里保管,不买什么衣服,没有什么花销,长成了一个非常符合长辈们要求的模样。
这几年,没见过几次面,但发现他和他老爸越来越像,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完全没有三十来岁的活力。家里人觉得他找不到对象是因为没房子,责任在房价上,再推下去就是当初没有下决心买房,要是有房就好了。找到了理由也就安之若素,反正每天都那么太平。不过最近似乎有些担心,因为他一直工作的那个工厂似乎有些变动,要做调整,而他正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这是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像段子里说的一样:小时候被安排了兴趣班,后来被安排了学校、被安排了专业、被安排了工作,现在正等着安排个老婆、安排个家庭然后可以去安排小孩。不知有多少人活成了这样,相信不会少,尤其对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本地人,资源够多,总能得到安排。
那么,扪心自问,自己做过几次选择呢?似乎也是一路被安排长大的,总算大学住校的经历和一些尝试让自己有了些自主选择的想法,走到如今至少知道自己可以做些选择、于是也有了些精彩——确实,路是自己选的,所以怨不得谁,这算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要求:能选择,有担当。
那么,按这个标准,有多少人还没成年呢?突然发现很多组织是不需要成年人的:需要你接受安排,做好你该做的事,达到标准就好。犹记得小学时候被要求把双手要放在膝盖上不能动、要按要求写作业,把知识装进脑袋然后在安排好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上得到反馈,证明自己是符合要求的……很多工作不也是如此吗?是的,应该这样。
倘若没有互联网爆发带来的流动性,倘若社会发展得慢一些,倘若变化来得少一些,这种“应该”真的很好,令人倍感舒适。就像一直以来的农耕文明一样:春种秋收,相信天道酬勤,学会遵守规范就行。可环境真的变了,应该做的做了,可该来的反馈没来,该有的回报没有,怎么办?怨天尤人,大概也只能这样。
坦率的说,我们在学校学了很多知识,却从没学过什么是决策,甚至连对自己生活的决策权可能都没多少。决策,是对未来行动做出决定,需要在客观分析、信息收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做出主观判断——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决策有几次呢?其实决策不是技巧,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摸索并凝练出的视野和勇气,而各种周全的安排其实剥夺了我们尝试决策的机会。
于是我们可能一直都被当成孩子来看待,整个社会都不希望我们长大……但,社会已经变了,我们还不能学着成年吗?
【2】
一位企业家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他是一个家族企业的继承人,当初他母亲掌舵企业的时候,在南非的合作工厂出了一些问题,报到他母亲这边的时候只有两个选择:1、让南非的工厂关掉,相应的投资血本无归,这一块业务放弃掉;2、把南非的工厂买下来,整顿一下,继续生产,保证当地的业务。
他母亲只考虑十几分钟就选择了再投资,把南非的工厂买下来,并让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他负责去南非,理由只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时,这位企业家的母亲连南非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谈其他了,要说稍微清楚一些的只是从财报和数据上看,这家工厂还算不错,而他的任务说来也很简单:保住这家工厂,保证这块业务。
正是前往南非安顿了工厂保住了业务,才让当时初出茅庐的他学会了如何驾驭一个企业,后来顺利完成了接班。这是一个成就人的安排,但安排之前的决策考虑了什么呢?似乎是几个非常鸡汤的词:相信、坚持、善意。相信困境只是暂时且能克服的,坚持将这块业务的价值,向到所有参与方展示完全的善意。
只要成功了,什么理由都可以有关,而他没有提到的背景因素恐怕才是关键: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未来可能的继承人,他所接受的是顶级的精英教育,其核心只有一条:如何去做决策。在这样的教育支持下,使他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做好安排,并把握自己的权限去自由行动。所以他母亲做的最重要决策并不是保住这块业务,而是选择给他去在现实环境中实践自己的所学。
所有的成果都有很多原因构成,时也,势也,命也,运也,说不清楚,因为世界是动态的,就必须依靠有生命力的所在,那便是人。都说只要人对了,事总是会对的,那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对”呢?有技术和能力当然很重要,但都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像手足一般。最重要的是一个有想法,能够随机应变的全人;是一个会决策,能担当,有分寸的成年人。
要成为领袖,成为英雄,首先得是个人,是个成年人!
【3】
印第安人射的箭,基本都是自己做的,这样射起来才得心应手。做每一支箭,箭杆的长短与材料、羽毛的轻重、羽毛离箭头的位置、箭头的重量与材料等等都大有讲究,足可以让材料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们汗颜,这能写多厚的一本书啊!
但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印第安射手而言,造箭心得很简单——把箭杆削直了,其他什么马虎一点都没关系,射的时候都能微调;如果箭杆不直,其他方面就算是完美无缺,也很难一矢中的。
“把箭杆削直”,是造箭的关键,因为别的都有补救调整的办法,唯有这个根本是改不了的。这个故事常用来隐喻教育,要培养关键的素养,有了这些其他都是可以调整的。那么,仔细想想,在学校里究竟学到了什么呢?都说要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了,留下来的才是最重要的,那又留下了一些什么?
最多的可能是服从,或许能有一些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或许还会些社交和组织能力,恐怕不会有决策方面的能力吧——这确实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持,只属于少数人。
之前没学过,那么之后呢?能不能学着自理自立?这里不止是能自己洗衣做饭过日子的自力更生,还得加上与人协作和决策的能力——如何寻求帮助与支持?如何做出自己可以担当的决策?如何应对并控制风险?如何获取并提出建议?如此等等,都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所必须的,也只能靠自己来学习——如果愿意的话。
真的,要跟上社会的迅速变化,只有先学着做一个成年人,把自己的箭干削直了,找自己的目标去射过去——你不再是箭,而是一个射手,所射是也不再是靶,而是属于你的猎物。
不是依赖,而是合作;
不是祈求,而是沟通;
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尽力而为;
不评论好坏是非,而算计利害得失;
不强求答案结果,而推演趋势逻辑……
关于成年人的特点,举不胜举。成年人拥有的不是能力,而是能量,这能量源源不断,需要通过点燃来唤起改变。
做个成年人,不止是年龄上的成年,更不止于心理上的成年,而在于社会角色上的成年——那是一个“对”的人:会决策,有分寸,明风险,知代价,敢行动,善交流……说来都是一些鸡汤词,好像解决不了问题——不好意思,成年人能分清问题、分解问题,尤其不会去解决不是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