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温柔的共情

36岁,活成了一个“及格女人”——在职场、母亲、妻子的角色上勉强及格,唯独在成为自己这件事上,我交了一张白卷。

你一定知道这种感觉:

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照片,有孩子的笑脸、家人的合影、工作的截图,却没有一张,是为了记录那个笑容已经有些僵硬的自己。微信聊天记录从上拉到下,全是工作群、家长群、买菜群。上一次有人放下手机,认真看着你的眼睛听你说话,是什么时候?你自己都记不清了。

那天晚上,给孩子检查作业时,我在他的作文本上看到了那句话:“我的妈妈总是很容易生气。”那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像一根最细的针,猝不及防地刺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愣在原地,喉咙发紧。那个曾经发誓不要成为“咆哮母亲”的姑娘,最终还是被生活磨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在书柜最底层,我翻出了一本十年前买的,安妮·莫罗·林德伯格的《大海的礼物》。扉页上,我还用钢笔认真地写着:“致永远年轻的自己”。多讽刺啊——现在的我,连从容照镜子的勇气都快消失了。

当我随手翻开,一段话让我积蓄已久的泪水决堤:

“女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实现自我与忘却自我之间找到平衡。”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压垮我的不是具体的某件事,而是那个不断在耳边回响的声音——“你必须坚强,你不能出错,你理所应当搞定一切。”

于是,在每一个孩子睡熟的深夜,我开始在阳台那盏旧台灯下,读那些“没用”的书。不在乎记住了什么,不追求读了多少。有时只是反复咀嚼同一段话,任由眼泪无声地打湿衣襟——那是我一天中,唯一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的时刻。

这一年,零零散散读了十几本书。它们没有给我任何速效的“人生解药”,却给了我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狼狈,也看见了那个一直被忽略的、需要被关怀的自己。

读书没有让我变得更好,但它让我终于接纳了这个“不够好”的自己。那个会累、会哭、会崩溃的,真实的我。

如果你也经常在深夜清醒地躺着,听着枕边的鼾声,觉得自己像一座孤岛;

如果你也曾在开车回家后,独自在停车场坐很久,只为享受那片刻的安宁;

如果你也试过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根本无人可诉……

找本书吧。不必指望它改变人生,就当是给自己找一个可以安心落泪的角落。

我们都在人海里沉浮,在责任中挣扎。但至少,在翻开书的那一刻,我们可以暂时卸下所有身份,做回那个会被文字打动、会被故事治愈的,最初的自己。

天亮后,我们依然要戴上所有的面具。但至少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懂我们的欲言又止,有人明白我们的强颜欢笑。

这世上最温柔的共情,不过是发现:原来你也是这样活着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