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一名叫做西塞罗的政治家提出。

指的是取得数据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数据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西塞罗是无神论者,有人就跟他说要拜神,他质疑说:“为什么要拜神呢?”

西塞罗的朋友回答说,因为拜过神出海的人都活着回来了。于是西塞罗就说那你把那些没有活着的人叫回来,我问问他们有没有拜过神。

因此,西塞罗也就成了第一个提出“幸存者偏差”的人。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可以说话,死人是开不了口的,每当活着的人回来之后说:

“因为我是拜过神的,所以我就活下来了。”

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为,只要拜过神出海就会平安回来。然而死人开不了口,你凭什么就认为死去的人没有拜神?

被淹死的人早已深埋海底,自然无法去验证他是否是无神论者。

被淹死的人中只要有一个拜神者,就能说明拜神并非是幸存者的特征。

由于“过度关注幸存了某些经历”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没有幸存的(因为无法观察到),造成错误的结论。

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日常表达为“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

幸存者偏差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比尔·盖茨辍学,所以成为世界首富”、“考大学没有用,因为北大毕业的人,还不是去卖猪肉”等。

幸存者偏差产生的原因

幸存者偏差的根本原因是逻辑学和统计学的谬误,本质是统计时忽略了样本的随机性和全面性,用局部样本代替了总体随机样本,从而对总体的描述出现偏移。

一般而言,幸存者偏差的产生有以下3个条件:

①抽样统计。如果能全部检查,了解到完整的事实,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有偏差。

②被调查的总体分布不均匀。如果总体分布均匀,抽样统计通常是不会有幸存者偏差的。

③抽样时总体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具有不同分布的群体没有被包括在抽样框内。

例如,某老师上课时,总喜欢点坐在教室前排的孩子回答问题,来检验全班同学是否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实际上坐教室后排的学生,通常是是成绩差的或听讲不专心的,而老师从不点他们回答问题,因此老师的这种调查方法也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的。

此外,幸存者偏差也会体现人性的弱点。

一般来说,我们只会关注到结果本身,但对于结果产生的过程却很少注意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于“显著信息”,较少考虑“不显著信息”,甚至是忽略“沉默的信息”。

而被筛选掉的信息,要么是我们不会关注,要么就是被“隐藏”了。

由此,根据有问题的信息,我们就得出有问题的结论,最终会导致幸存者偏差。

很多幸存者偏差问题,是非常隐蔽,危害性也相当大的,这是人性中的弱点所致,宗教则是有效的击中了这些弱点而大行其道。

“幸存者偏差”的危害

1、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

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将自己视为幸存者,觉得自己就是唯一的幸运儿,一切顺利的、好的都会诞生在我们身上。但如果不注意幸存者偏差的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很容易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

依靠投机取巧所获得的成功往往都是小概率事件,而且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生活中的各种实例生动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事情大小,如果总是试图投机取巧,可能表面上看来会节约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往往是浪费更多的精力和钱财。

2、做出错误的决策

如果用成功的个例来盖过沉默的大多数,它会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地放大成功的可能性,会让我们忽略许多重要因素。我们的大脑本身是有理性思考的部分的,但在很多事情上,由于我们渴望优越的心理太过强烈,就很容易丢掉理性,以至于完全感知不到我们正在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

3、发展更加迷茫

陷入“幸存者偏差”思维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是正确的,但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长此以往,人们会变得越来越无所适从和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或什么是对的,这会对一个人的工作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目标和方向的混乱会导致很多职场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直到遍体鳞伤,最后失去奋斗的激情。

“幸存者偏差”就是一种逻辑谬误,是一种“穷人思维”,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克服或者消除其影响,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危害。

幸存者偏差的启示

第一点,研究失败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去关注,那些在聚光灯下的成功者。这些成功者,很可能也只是幸运者,因为某些运气,让他们能够做成一些事情。

通常来说,这是很难去考究的。但是,当我们去研究失败者,回顾一下是哪些因素导致他们失败的就会发现,虽然成功是很难复制的,每个人各有各的时机,但是失败的原因都是可以被总结归纳的。

失败往往是有价值的,如果你能知道对方是因为做了什么样的决策,才导致失败的。那么你就可以有意识地规避它。当你避开了能发现的可能失败的陷阱,你做事的成功率自然就会大幅度提升了。

第二点,了解成功前的策略思维

成功者的经验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过过程中总有很多机遇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也就是说一定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的。

但是在他们成功之前的很多经验,其实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了解的。

我们要重点观察,当他们陷入危机,陷入到痛苦绝境之中时,他们采用了怎样的心智模式,使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走出了困境。

因为成功者现在的表现是与他们当前水平是匹配的,他们可能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也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但这肯定不适合现在的我们。而我们自己实操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如果能够吸取教训,知道其他人是如何应对的,提前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解决方案,那么自然也能够更加平顺地度过难关了。

第三种,大数据思维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进行归因的时候,一定要有大数据思维。也就是说,在评估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仔细看看这件事情是属于个人的经验,还是真的具有普适性。

在你了解了完整的来龙去脉,对细节都有所把控的时候,你才真正具备了大数据的思维。

通过这种大数据的思维去做决策,一定是比仅凭依靠某个案例就得出结论,要靠谱的多。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给很多创业者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一定要重视事情的发生概率。

强调概率,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数据思维。

一定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运气,因为运气这个东西是我们把握不住的。但是概率是可以进行评估和影响的。

如果一件事情的成功概率很大,那么我们在做的时候,成功率自然就很高。

哪怕遇到暂时的失败,只要多坚持几次,成功概率也就会提升了。

但如果你一直在做一个小概率的事情,很可能你努力了很久,尝试了很多次,也依然无法改变结果。因为这种努力在大概率事件面前,能带来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

当你对很多事情了若指掌的时候,当你掌握了很多数据的时候,你的判断肯定是相对精准的。因为别人做决策靠的是模糊的感觉,而你做决策则是依靠数据。两者的成功率一定是不同的。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几乎是不能完全消除或克服的,但我们应该努力去降低其对我们造成的损失,我给出3点建议:

1、关注“沉默”的数据

首先要意识到了“沉默证据”的存在,你才有机会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看惯了朋友圈、抖音的朋友总是容易产生一种想法:买名牌包、吃豪餐、国外旅游已经是中国常态。

但拼多多的崛起让“沉默证据”发力:原来购买廉价产品,为了几毛钱动员砍价的人,才是中国人口最广的群体。

耳听不一定是真,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需要打破惯性思维,躲开显性证据,看到背后的隐形证据。

2、学好数学,学好统计学。

举个例子,基金行业会对外宣布,过去10年,基金行业的整体收益率超100%,你是不是觉得买基金肯定赚翻了?

实际上,如果你懂数学,你就能发现有问题:基金行业统计的,全是现在市场上活着的基金,那些不赚钱死掉的,都没算进去。

如果把死掉的那些也考虑进去,那基金的整体收益率其实很一般。

3、不要盲目从众

“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特征,但往往“从众”结果就是冲动的惩罚。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盲目的随大流,看着别人都在做,自己就一定要做,看着别人都在买某东西,自己就一定要买等等。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尽量做到客观、冷静的判断,而不是把抉择的依据,放在其他大多数人身上。

4、提升认知水平

有的时候“幸存者偏差”心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认知水平确实有限,也就是自己只知道某些表面的信息,根本不知道那些关键信息的存在,最后导致判断失误。

所以,在平时我们也要多注意学习提升,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换个角度讲,就是当你想要做某件事或者做出某种决定之前,一定要尽量全面的了解相关的信息,从正反两个角度去思考事情的发展。

总之,当我们认知事物的时候,偏差总是存在的,眼睛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要想寻得真相,揭示真理,就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推论,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停止对幸存者的迷信,你听到的那些宣传,后面有无数同类的哭泣。理解幸存者偏差,你会在神药的众声喧哗里,注意到“受害之人”的无声表达;理解幸存者偏差,你就会在骗子的群情骚动中,去寻找隐藏的真相和客观答案;理解幸存者偏差,你就不仅能够看到马云“一将功成”的辉煌,也能看到“万骨枯”的创业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