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用了听书的app,比如罗胖的得到app和樊登的读书会,一下子读书的速度就可以提高几倍,整个人一下子都精神多了!作为普通人甚至都可以轻松做到一天一本以上,因为每本浓缩成精华讲给你听大都不超过一个小时,一年累计下来可以听几百本书,如果大量的人都能够做到一年几百本书,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多美好。每个人认知升级迭代的速度通过听书app的出现有可能增加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赐给我们的一个大红利,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些资源,真的非常可惜。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和财富一样,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差距会拉的越大,而不是相反。科技的好处是打破了传统信息和知识的垄断,信息和知识其实越来越对称,各种顶尖的公开课,视频,书籍都触手可及,它就在那等着你,就看你愿不愿意改变自身僵化的心智模式去充分利用了。
说到心智模式,对听书的质疑可能会很多,举几个常见的。其中一个是读(听)那么多书有用吗?另一个是用碎片化的方式听管用吗,书不是用来读的吗?另外是听得太多会不会造成大脑信息过载,听完还不如不听?第一个质疑其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比如他们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好像没听说过他们读书,他们不是也混的挺好,生活工作样样比貌似整天把各种书挂在嘴边的人牛。的确读书未必是成功的唯一路径,认知升级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都不会促成认知升级,这也就是表面上读书多未必真有用。但无论一个人做什么,达到一定高度一定是和其相应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如果不匹配,暂时取得的成就也一定不会长久。有的人天赋异禀,娱乐中都可以参悟,他们可以通过大量实践和思考,和跟周围人学习,来完成不断的进行认知升级,但通常这类人的水平最多是他周围人水平的平均值,不能再高了,而且成长速度也会受限。举朱元璋,刘邦的例子也可以,表面上不读书,但他恰好周围的智囊团都是最顶级的,当上皇上后,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让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大臣们把书里的道理讲给他们听,再加上自身悟性极高,造就了他们的江山伟业。作为普通人没有很高的悟性,身边也都是普通人,既没有智囊团也没有所谓的贵人相助,要达到极高的认知高度,你认为可以不读书也能轻松达到,那就是耍流氓,除非你本身就不想达到很高的认知高度,甘于平庸。我们现在有听书app,按逻辑思维罗胖的说法就是让那些最聪明的人讲书给自己听,普通人周围也可以聚集虚拟的智囊团。
第二个问题,书光听有用吗?尤其是碎片化的听?能利用碎片化其实是好事,因为那些碎片化的时间往往都是垃圾时间,本来都是浪费掉的,但累计起来惊人。这些时间如果好好利用起来,天长日久,我相信人生将会非常的不同。比如每天开车路上,坐公车,做家务,入睡前等等,这些时间加起来足以听完好几本书了。那么听来的书算不算读过?还是上文提到的,我认为算不算并不重要,关键目标是通过读书来完成认知升级,读书的形式反而无所谓,坐在那读也好,听也罢,关键是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并结合自身思考进行加工变成真正的认知。如果一件事太难操作,比如非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在那花几十个小时啃完一本书,恐怕拖延症又要犯了,这也是为什么真正读书的人非常少的原因之一。这样的结果反而不如先简单开始,然后逐渐深入,比如听书,太容易了,一点app就开始了。如果书的内容有一丁点收获那就值了,可以秒杀100%没开始读的人了,所谓的开卷有益。如果听着还不错,可以选择买来真的书再认真的坐在那读。对一般人来讲,很多书很晦涩,即使读也很难完全读懂,这时候有个像老师那样的人给你讲一下反而效果更好。有的书是核心思想就是那么几点,大部分篇幅都是用来反复论证的,相当于展开的学术论文。还有的书甚至很啰嗦,有凑字数骗钱的嫌疑。比如我个人觉得失控虽然是本神书,但有点太啰嗦了,如果能在一个小时内听完那本书的精华并运用到生活中,实际效果也不会太差。事实上,通过听来学习是更自然的学习方式,我们从小听父母将故事,讲道理,长大听老师讲课,上班听各种ppt经验分享,不都是听吗?
第三个质疑,书听太多会不会信息过载?按我们现在的科学认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大脑潜能只开发了很少一点,还远远不存在过载的问题。但过量的垃圾信息的确让人担心,如果我们整天刷朋友圈,今日头条之类就会有焦虑感,信息太多了而且都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信息,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会不断引诱你上钩,让人不停的刷手机,诱人上钩是今日头条这类生意最主要的商业模式。同样是利用碎片时间,但这类垃圾信息对人的注意力有极大的破坏性。听书虽然比传统读书速度快10倍以上,但从数量上远远谈不上过载。如果使用高质量的app,那些书都是严格筛选的精品,你一年习得并转化成认知的升级点有1千条就非常惊人了。而那些垃圾信息,一天可能就上千条。要小心过载的是垃圾,而书则是到用时方恨少。
最后我承认听书这件事很容易有虚假的成就感,比如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最后结尾都会说一句,恭喜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是的,听完了是没错,但不代表听懂了,或者认知升级了。其实读也一样,还是那句话,读也好,听也罢,表面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大脑认真的思考来完成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加以实践。总之,这些质疑都不能否认听书的价值乃至读书的价值。大量的输入不一定有高质量的输出,但没有输入一定不会有输出,使我们困在原地的是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