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外国名著的时候,一定要看出版社和译者是谁,译者文学素养直接决定了文字节奏感和作者本来都语意。
最近买了六本书,其中俩本是雷蒙德,卡佛的短片小说《大教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仅次于毛姆,家里还收藏了他的其他俩本书。
其实,我是个心粗之人,常常在小事上犯错误。
我有一毛病,在书店找书的时候,往往翻开书,仅看两三页就能决定买不买这本书。买卡佛的短片小说时,看了开头就喜欢有了必须买的冲动。
读他的书时,就好像作者坐在你面前,像你诉说他那困窘而踉跄的生活状态,节奏感不紧不慢,有焦虑、有颓废。有时还能透过文字闻到生活重压下,寻求解脱的烟油味,酒精味。当然这一切都要依赖于中文译者的文学功底,当我读起最近买的俩本书时,语感明显不同。读第一本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同,小半天读了大半本,读到第二本的时候,没读几页就感觉到有不同,以为在读别的作者的书。翻看封面查找译者名,在看开头的絮语,对这名译者评价还算可以,不过,阅读的时候发现,卡佛的写作特点全无,只剩下平淡叙事了。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已经过了被简单故事吸引的年龄了。进入到深层次的阅读了,所以读国外著作的时候,如果译者翻译的平平淡淡,就会丧失读下去的动力了。
著名的编剧六六,为了能阅读到自己满意的英文著作,到美国学习一年英语。她的英文已经不错了,但是,为了能达到灵魂和思想上的沟通,而继续深造。
当我们阅读到不理想的翻译脚本的时候,往往是灵魂沟通的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