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是侄儿的生日。我不断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记。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你记得他的生日就是在心里给他留着那么重要的地方。就是在告诉他,你爱他。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期待。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记得他。
也不是每个人的期待都会被满足。
如同侄儿会期待我们的爱一样,无数人期待着来自亲密关系的爱。Ta们渴望自己最爱的ta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喜好,能天然地知道如何和自己相处会让自己更快乐。这是我们对爱人的期待。
晚上吃好了,玩嗨了,会在朋友圈里晒一下。满足自己自恋的需要,也渴望别人给予关注。每次发完了朋友圈,都会忍不住去看看多少人点赞,多少人回复。这也是期待。
最让人压抑的期待大概是来自父母的期待。小时候,期待孩子吃得多长得好;上学了期待孩子乖巧听话成绩好;顺利考入大学,希望孩子提高各方面素质,别乱交朋友;毕业了,期待孩子立刻进入全球500强,或者干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两年后,最好能找到条件般配、孝顺父母、感情和睦的伴侣;这样的期待大概会伴随你一生。
恋人之间的期待,一开始也许这样的期待是可以满足的,甚至会有很多惊喜,带来的满足感会超越自己的期待,这就是幸福的时刻,惊喜的瞬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期待被满足的愿望越来越大,而对方能满足的可能却越来越小。于是爱情走过了蜜月期,你总是觉得他不够爱你,他总是觉得你太多粘人。于是我们会感慨,懂得比爱更重要。
你的朋友圈收获一大波点赞和回复,你会感觉自己人品好,魅力足。而寥寥几个回复,让你觉得失落。期待落空,枉流一地破碎玻璃心。
为人父母者的期待,常常被现实击碎。
期待就这样悄悄地掌控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快乐。当别人的表现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惹得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其实在期待;党我们批判和挑剔的时候,我们其实在期待;当我们责备和抱怨的时候,我们其实在期待。关系越亲密,期待越高。
探究期待背后,我们发现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空洞,空洞里面是恐惧和痛苦。但是我们往往不愿意去感受这个恐惧和痛苦,于是我们将精力转移,期待某个人或是生活本身来填满这个洞。事实上,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帮我们填满它,于是我们会一次次地期待,一次次地失落,一次次地受伤。
当我们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是,我们不是生气就是厌弃。
期待落空之后的受伤也是痛苦的。于是有的人说,“我不带任何期待地生活,这样就不会痛苦了”。于是,他们否认自己有期望,有需求,他们以为这样就能防止接踵而至的失望、拒绝、失败或伤害所带来的痛苦。
但是当我们否认了期待,期待就没有了么,伤痛就没有了么?其实否认期待,不过是封闭了自己空洞的大门,空洞里的恐惧和痛苦还在。当期待被否认或压抑时,它会用一种为表达出的怨恨形式隐晦地冒出来,包括变成了慢性的沮丧、恶言相向、尖酸的言论、明显的暴力行为。
期待背后,是一层很深的创伤和饥渴,只要这些创伤和饥渴没有被满足,他们就会发挥作用。从孩童意识状态往外看时,当下所有的现实都是扭曲的。我们会将过去到现在所经验到的恐惧和不信任,全部投射到其中。
除非被看见,期待背后的恐惧不会消散。你的恐惧只是想说,我渴望被你理解。
如何能看到自己的期待,以及期待背后的恐惧。学会觉察自己的期待,每次发现自己在生气、责备、批评的时候,我问自己,“我这样的状态是因为我对对方有期待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慢慢地观察自己的期待,并且带着觉知和勇气去体验和感受期待背后的恐惧和痛苦。看到自己渴望被别人理解的愿望; 看到在这个愿望后面是觉得如果别人看不到我就没有价值的恐惧;看到这个恐惧是来自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勇敢地直面它,拥抱它,让它感觉到自己被接纳的,理解的。
我知道我自己也是渴望被理解的。我的恐惧、痛苦、期待、羞愧、惊吓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他们都是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的。所以,我选择面对他们,拥抱他们,接纳他们。这时我就看到我自己。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我愿意拥抱自己。当我接纳了这些,我才能真正不带期待地去无条件地爱。
我的人际关系就是我和自己的关系。我学会用接纳的方式爱自己,我才能学会用同样的方式爱他人。
这个时候,我穿越了期待的迷雾,我看到孩子的本真、看到老公的本真,在一致性沟通的基础上,让彼此的本真更好地呈现。我去爱他们的本质,让他们的本质潜能得到释放。同时,我努力看到他们的期待,以及他们的期待背后是什么,用他们渴望的方式去爱他们,让他们得到内心的滋养。
爱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愿意用这样的真实去面对和感受我身边更多爱我的人。我的亲人,知己、朋友,我愿意做一个温暖的陪伴者。好好地爱你们。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有爱,我愿意跋涉千山万水,穿越自己一切的迷雾,来到你的身边,靠近你,看到你,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