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原人教版教材的一些课文仍然保留在统编版教材中,但由于单元类型、授课课型、助学系统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老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都会发生变化,在教学中充当了新的角色。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统编版教材、教学目标、单元类型、授课类型、助学系统。
我们正在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2016版)所增添的新课文,往往成为当下专家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统编版还保留了原人教版大约六成的课文(以下简称“老课文”),很多老师却忽视了对这些老课文的关注和研究。从我近三年参加的教研活动、送教下乡活动所听的上百节课来看,大多数老师对于老课文缺乏研究,仍旧用老的教学设计上课,农村学校尤为严重。另外,据我对近三年几种教学参考书的研究,发现不少教学设计还是按照原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沿用老的教学方案,这严重误导了一线教师的教学。其实,老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价值在统编版教材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有了新定位,充当了新角色。只有准确理解老课文在新教材中的新定位、新角色,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教。
一、关注单元类型,确定教学目标
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版教材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新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新闻(八年级上册)、演讲(八年级下册)、诗歌(九年级上册)和戏剧(九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正是将文本阅读、语文实践与写作表达整合在一起,是对教材编写建议的具体落实。每个“活动探究”单元均安排了三个学习任务。其基本模式是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设计原则是“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指归”。所以,“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教学不像阅读单元那样,通过读懂课文来学习阅读。其阅读教学指向单元的活动中心,是实践活动和写作的基础。“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与“活动”这一中心进行勾连,不是独立的阅读教学。这种设置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所以,原人教版教材的课文录入统编版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后,其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原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是归在议论文阅读单元,原《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这是作者一个报告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现行统编版教材把这篇课文归在“活动探究——演讲词”单元,是一篇演讲词。原《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教学建议: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统编版教材这一单元的任务是“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现《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教学重点是: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者层层推进的结构;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篇课文在原教材中是作为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而现在则是为开展演讲活动所准备的文本,二者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而我在我们学校为老师配发的教学参考书(2019年12月第3次印刷的《*尖教案》)上看到的两个教学设计案例仍然是把“归纳中心论点”“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这显然是在照搬旧的教学设计,我们在使用这些参考书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偏离本课的教学内容。
《沁园春 •雪》是原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阅读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而在统编版教材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这个“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文体是诗歌,教学形式是“活动探究”,任务单是“自主欣赏——自由诵读——尝试创作”。任务单是把这一单元一组文本作为整体提出的,《沁园春雪》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欣赏”,如果还把《沁园春雪》按照教读课文那样“从意象到意境、从教师范读到学生朗读”进行教学,就违背了“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枣儿》在原教材中是新闻和戏剧阅读教学的课文,统编版教材将它们分别归到新闻和戏剧的活动探究单元。所以,新教材下就不能把它们当做作一般的阅读文本进行教学,而要“以新闻的方式教新闻,以戏剧的方式教戏剧”。新闻的阅读是为后面的新闻采访活动做准备,剧本的阅读是为后面的排练和演出活动做准备。
二、关注课型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统编版教材的重大变化还表现在其“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建立。其课型设置分为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有些老课文原来是教读课,现在变成了自读课;有些则相反。这些变化促使我们对这些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置,都应该做出重新的定位和相应的调整。教读课重在教师的“教”,自读课重在运用从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去自主阅读,老师的作用在于“导”。教学时应该依据各自课型确定教学目标和策略。
《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原人教版教材中是教读课文,再次入选统编版教材成了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篇幅、译文形式与教学要求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策略自然也要做相应调整。该文在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以“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为主题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具体要求是: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这一课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是: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出关键语句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据此,我们可以设定这一课的自读教学步骤:整体感知文章——品味心理描写——探讨人生经验。而在原人教版教材中是教读课,课时安排是2课时,教学重点与教学步骤当然也是不同的。
《再塑生命的人》《黄河颂》《安塞腰鼓》也是教读课变成了自读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另外,还要注意自读课变成教读课:《谈读书》是原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在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成了一篇教读课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都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型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关注助学系统,捕捉变化信息
统编版教材的助学系统主要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批注、读读写写、知识补白。助学系统的每一处细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教学的改变。
比如预习提示的变化。《木兰诗》原人教版预习提示:“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韵。”统编版预习提示:“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熟悉这首民歌讲述的故事。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他的女儿情怀,学习时注意从这两方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个版本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原人教版在预习提示里指出木兰是一个“巾帼英雄”,统编版从“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两个方面把握人物形象。这是由于两个版本的单元教学要点不同。人教版的单元提示说:“”统编版的单元提示说:“”所以,现在教学《木兰诗》时,如果把木兰的形象定位成“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就是不全面的。
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的变化也会提示教学目标的变化。《女娲造人》在原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和统编教材的阅读提示中都选取了《风俗通》的内容,但新教材没有翻译原文,让学生与课文比较,看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这一小小的变化对于暗示本课学习目标的作用不容小觑:文言文言简意赅,不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吗?
四、关注其它细节,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要养成仔细研读教材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治学的专业素养。关注教材细节的变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课文题目的变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变成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统编版)。后者运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表意更加严密——记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而不是全部;文体更加清楚——记叙性文章。而原课文的题目表意较宽泛,与文章内容不能完全吻合。再如文体的变化。《列夫托尔斯泰》在原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定位为描写人物的散文。现录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双线组元”背景下,定位为传记。这些细节变化,只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深入研究,都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
总之,对于那些“老面孔”课文,我们不能再凭经验用老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准确把握老课文在新教材中的编写意图,注意前后勾连,恰当运用教材,准确关照教学内容,重新定位教学内容、教学价值,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让老课文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