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出自《诗经》的经典词句描述的是一位将军在出征前对妻子说的一番话,之所以能够传颂至今不在于它词句的华丽,而是因为它体现了最为典型的中国人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是一个朴实的承诺,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兑现的一个承诺,甚至是一种行动!
《倾城之恋》通篇讲得,都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一个年近三十的女人流苏,离婚多年,在兄嫂家被嫌弃被欺负被冷落,无依无靠,在女人最美好的年纪成为了寡妇,在那样一个女人没有任何地位的年代,长期寄居在娘家,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
她敏感,卑微,人前被哥嫂欺负,自己的母亲也不为她出头露面,所以表面乖扈,坚强不服输,但人后她自卑,苦楚,阴郁。她渴望能够有尊严的活着,但是她的后盾是谁?
30年代的中国女性,更多地进入教育、就业之门,由此为了爱情铤而走险的女人数量日渐增加,不过仍然有相当多的女性习惯于传统的妇女之道,自愿当一个依赖丈夫的家庭主妇。
流苏一个典型的上海小女人,原文里是有一段外貌描写的“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流苏对自己还是相当自信的,这段对镜自照自演便是最好的诠释。
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又是在30岁,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段,她渴望爱情,对未来有憧憬,但是家里没有任何人可以为她做主。所以在后来她只能处心积虑的去认识范柳原,说她工于心计也好,说她无意之举也罢,一个女人被逼到无依无靠,只要有一丝机会,相信她也是不会错过的,她想要获得爱情,也想体面的有依靠的活下去……..
流苏这么渴望得到爱情,其实也是想要获得一张长期饭票,这个饭票是男人,爱情在其次,生存确是摆在头等大事。她其实骨子里还是一个旧时代女性,她不会依靠自己去工作,去养活自己,还是寄希望在男人身上,获得日后生存的机会。流苏对柳原当时并不是纯粹的爱,她更多的是想要得到范太太这个地位,脱离那个冰冷的家,扬眉吐气给别人看看。
范柳原一个私生子,一个华侨,从小就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从小享受不到完整的父爱,父亲也不可能全部时间陪伴左右,所以他心底里是非常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有个知冷知热的女人相伴,所以选择国内的女人,是因为那时候的旧时代女性,是把男人看成一片天来崇拜。
他从小被人歧视,被遗忘,所以男主是在心里渴望得到真爱的。他渴望被重视,被尊重,范柳原内心是孤独的,他想得到的是一份相互依偎相互了解的爱。生长在一个安全感系数并不高的环境中,而且他的钱也是经过层层算计与智斗才得来的,所以他是对任何人都是处处设防的。
范柳原他渴望婚姻,但是又惧怕婚姻。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他原生家庭不完整,所以他对感情也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所以就算他是爱着流苏的,但是怕受伤害,也是保留着自己的感情,起先他应该把白流苏也是当成一个可以玩玩的女人来对待的。流苏只不过是一个可以谈恋爱可以调情的女人。
他是自我矛盾的,一方面,钱给了他无数个玩女人的机会,同时钱也令他失去了女人对他的真心,他也不可能为她变成一个好男人。她要的,是他能够带给她的保障。所以当范柳原说出“你根本以为婚姻是长期的卖淫”的时候,她的底牌被摊开了,这就是她真实的心态,这句话虽然很不道德,却是那么一针见血,因为对于像白流苏这样的女人,婚姻这样长期饭票,不就是靠“卖淫”换来的吗?
流苏像赌博一样跟随他来到香港,一来逃避那个要令她窒息的家庭,二来也是用为了要博一下她将来的幸福,从开始他们两人就各自心怀鬼胎,可以说是交换,也可以看成是交易。
一个是想获得长期饭票,一个是想得到家庭温暖,不过有一点他们是相通的,都是寂寞的人,都是寻觅渴望得到爱情的人。目的性太强的交往,爱情就变味了,所以就有了男主的若即若离,试探,挑逗,表白……
最终在倾城之时,他们彼此深信,彼此依赖,才有了结尾爱情的美好,他们的博弈才升华到至善的爱情,没有了目的性,没有了猜测,他们互相成就了对方……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终究好的爱情,还是少些目的,少些交换,少些功利性,才会获得单纯长久的爱情,爱是一个朴实的承诺,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兑现的一个承诺,甚至是一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