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香港“幼升小”竞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对此甚至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没有起跑线》。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香港的很多小孩子,从小就开始读两间幼儿园,在上幼儿园期间功课就要做到晚上十点,还要同时上五、六个兴趣班,从幼儿园时期就要承受面试升班的压力,还有各种考级拿证书的目标,甚至一些香港的家长要求肚子里的孩子要赢在子宫里……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篇文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我认真看了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一部分人认为这些家长就是神经病,这样断送孩子的童年实在太残忍,这种教育方式更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践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就是现实,为了让孩子适应这个世界的竞争就必须要倾尽全力,童年的苦痛是为了换取未来的舒心,家长也是被现实所迫并没有做错什么。
老实说,我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是震撼,而后是对孩子未来生活深深的焦虑。我生活在一座四线城市里,小城市的特点就是生活节奏慢,人们的生活普遍安逸而知足。我所在的城市没有大城市那么优厚的资源,当然任何一间小学也没有家长挤破头皮的那种竞争力。
我不知道我应该喜悦还是悲伤,儿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对他的要求就是希望他能幸福快乐,不求建功立业,但求一世安康。但是,扪心自问,我能给他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可以继续给他一个快乐美好的少年,衣食无忧的青年、中年甚至老年吗?我做不到,我不知道让他无忧无虑的代价会不会最终他自己也无法承受,会不会等他长大以后会责怪我,为什么小时候不对他严格要求些,以至于让他的成年生活过得如此艰辛。我一直都知道,如果你不对自己残忍一些,那么终有一天生活将对你残忍。是的,我们可以对自己残忍,但是对于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先说一说我身边的例子吧,堂妹生活在上海,是一名标准的新上海人。她从小到大成绩优异,高考时更是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进上海的一所985大学,经过7年的本硕学习她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换得了上海户口,靠自己的能力脱离了家乡,成为一名在魔都的中产人士。堂妹成功的轨迹很简单,就是拼命学习,读好的大学,继续读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最后一毕业,就可以打分换得上海户口。接着跟老公一起努力,在上海按揭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生活得简单幸福。
这是七年前的事情,如今,再看看身边的人,硕士毕业在一线城市找不到工作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就算是在我的家乡,硕士毕业生从事着一份普通的饿不死人的工作,也已经越来越多。想靠读书改变命运不是不可以,只是门槛越来越高,想要得到机会,只能玩命的去努力。我们都知道,终有一天,阶层会固化,上升通道会关闭,在那之前,我们要为孩子最后争取一些机会,我们该怎么办?除了为孩子争取优异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努力再努力,别无他法。
我知道,这时候会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跻身到一线城市,难道孩子不能成为中产阶级或者更高层的阶级,他们就没有幸福可言吗?当然不是,我也只是希望孩子过小富即安的生活。但是,我们不是孩子,我们无法为他们决定以后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只是为他们创造条件,希望他们以后,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只有一种选择,就是为了生活甚至是为了生存而工作。
当然,还有人会说,既然那么多人努力读了硕士、博士,最终也不过是找了一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那努力又有何用?既然努力没有用,又何必去难为孩子呢?这本身就是一个伪逻辑,努力可能不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无法成功,努力只是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现在,回到前面我提出的问题,对于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就我而言,我无法做到像我当初想的那样,只要孩子快乐就好。因为我知道,眼下几年的快乐可能需要未来的十几年去填补,如果我不能一开始就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与引导,对他严格要求一些,未来他在走入社会的时候会不会怪我,甚至生活的更加费力气。如果,他一定要责怪我,我宁愿是在他小的时候,一切还能改变,也不愿在一切尘埃落定以后,才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对孩子狠一点。我从来没想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我不能让他输,因为这输掉的可能是他一生的生活。
对于孩子,我会努力为他争取我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资源,基于这一点,我首先得更加努力,甚至是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与生活。剩下的,就需要孩子自己去努力,我会让他知道,没有人的生活是轻松的,只是有些人的生活是苦一阵子,而有些人的生活则是苦一辈子。我不崇尚虎妈的教育方法,但是很多的兴趣班、考级等一定也无法避免,作为妈妈,唯一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尊重孩子的兴趣,尽可能让孩子能在玩中学,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幸福快乐,但我更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