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从爱人那儿听来的。
主人公是当年和爱人同在县一中求学的一位学姐。话说当年青涩的小丫头爱上了同年级的一位毛头小伙。不说花样年华里二人情愫的潜滋暗长、日日浓情,单表两家都是家住县城,忽一日,男孩的父亲接一纸调令,举家迁往省城。原本同一层面的两个家庭立马现岀了世俗意义的高低上下。男方家长提出:女孩子必须考上省城的学校,方准许二人在一起。
第一年,女孩努力学习,没考上
第二年,女孩努力学习,没考上
第三年,女孩努力学习,没考上
…
第八年,女孩努力学习,还是没考上。
爱情力量之伟大,向来令人叹服。
想古时,孟姜女三日三夜哭倒了长城;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回薛平贵;牛郎织女坚贞相爱成就了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看今朝,那个毛头小伙子早己考上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工作,还是一直在等。连考八年的女孩因爱备受鼓舞,坚韧不拔、连续作战,诠释了对爱情最美丽的情怀。
这样的男子,这样的女子,你们相互间值得拥有!
现在,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自己的往事
想起自己的高考,有趣儿的是坚决不充许爸爸接送,坚持和同学一起看考场,坚持一个人赴考。不过话说回来,八十年代陪考这种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接送也就是家长骑自行车。那时候的家长对高考也不如现在这么高度重视,其实想想,这样的方式学生应该会更放松吧。
考场上也是很平淡,感觉和平时考试一样。因为偏文轻理,考语文时感觉甚好,史、地、政治也不错,英语尚可,考数学很多选择题用的是猜猜看。出来的分数可想而知,那一定是高的高低的低,“骑着骆驼赶着鸡”,哈哈。
放榜出来,又是坚持一个人去看分。考分和估出来的分数比较靠近。
然后留在记忆中的,就是那个长长的暑假,一个人在家抱着一本琼瑶的小说《船》,看到那个娇嫰的媳妇儿受了婆婆的委屈,哭到稀里哗啦。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拒绝了爸爸报个补习班继续考大学的要求,向家长提出只要有学校录取,就坚决启程。
后来,就有了十七岁离家,到遥远的南方求学的经历。
还有恋爱时,谈了个数学超好的理工男,也算一种补偿吧。想到此,不禁抿嘴一乐。
高考那些事儿
那时高考,是七月。现时高考,是六月。
考试的时间安排科学了,避开了炎炎七月,有助于学子水平发挥。
古有科举,今有高考,都是国家在选拨人才。
寒门学子、富家子弟,都须经高考这条路。纵有地域不平等的存在,打破阶层固化,农村孩子走出来,高考仍是一条不二之选。
曾有人列出一张名单,里面大部分不知姓甚名谁的是历朝科举状元;里面大多数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落榜后发奋图强、名垂青史的典范。他们中间有李白、柳永、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李时珍……落榜并未阻止他们成就自己、造福后人。
今年,出台史上最严高考处罚,作弊将入刑,最高判七年。这是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高考不能决定一切。
高考是起点,高考不是终点。
高考啊高考,你承载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