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分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家长和子女更是如此:每一次不得已的分别,都期盼着下次看到更好的彼此。且不说农村大比例的留守儿童,就算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与孩子也经常要经历短暂的分别。育儿经里经常说要和孩子好好告别,却没说具体该怎么做。
孩子还不够完整和独立的人格就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受伤的本质,这些幼小的心灵还不能完全承受一次次分别带来的巨大伤害,而离别作为人生必会经历的事情,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少受伤害甚至不受伤害呢?只要你用对了方式,孩子就会慢慢理解和接受的。
1、提前铺垫,不要“欺骗”
请提前和孩子沟通好爸爸妈妈要去做什么了,让他感受到父母的责任和使命,也可以更细致的描述自己将去的工作环境等。千万不要“欺骗”孩子,更不要不辞而别。这样只会让孩子对你产生不信任,心里本来的安全感也会开始失重。让以后的分别更加困难或者长期如此造就一个对你不再亲近的孩子。
2、明确时间,适当叮嘱
和孩子分别要说明离开和回来的时间以及原因,如有变动也要及时告知,但是尽量守诺、避免意外。这样不仅能养成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能像契约般稳固孩子心里对你的信任。
适当叮嘱便是交代孩子一些日常琐碎还有告诉他怎样可以联系上父母,让他们知道这段亲密关系并不会因为距离变得遥远。此外,离别期间切忌“宝宝想爸爸妈妈吗”“有没有被人欺负”之类的话语,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处境产生错误的理解。
3、郑重告别,不吝表达
离开之前带孩子去吃顿好吃的或者游乐场、动物园玩一圈儿,并承诺下次再一起来,短时间的分别也可以给孩子一点零食奖励或是回来之后给宝宝讲故事之类的约定。切记,家长们自己说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帮助宝宝建立信任感。
除此之外,在平时有限的相处时间里不要吝啬对孩子爱的表达,不论口头上的还是肢体上的,用全心全意的爱和陪伴让孩子安心。
4、亲密安抚,保持平和
告别时孩子若出现不安哭闹等情绪不要批评指责。用亲密的动作、平等的对视还有反复温柔的话语去安抚他。直到孩子平静下来为止,再慢慢和孩子分离。回来之后也要第一时间用拥抱等亲密举动安抚孩子,让他感受到你不变的关心和爱。
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心态的平和,不要把自己对分别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宝宝。一旦正式说了“再见”离开之后也不要回头,记住,这是孩子学会独立的第一步。
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不要怕孩子有负面情绪。0-18个月的孩子会建立起对大人的依赖感,其实通常宝宝在8个月左右已经有了视觉恒常性,会记得身边亲密关系的存在也会寻找。18个月-3岁是宝宝的探索期,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但面对未知的世界,便会更想从父母处寻求庇护和安全感。上述方法不一定能快速见效,但请你坚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反复的回应,加强他的安全感,巩固他对家庭关系的认识。
其实皮亚杰通过观察自家孩子得出的物质守恒观点不仅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也是我们要相信的:“眼前消失的人或物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他们还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