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也。常说的消暑就是消除伏热的意思。小暑,也就是说这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只是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大地上吹起的风不再是凉丝丝的,而是暖熏熏的,此时秦岭淮河以南又是季风气候明显的时候,多有暴雨,水汽充沛,这暖熏熏的风让人走在路上既有烤干的架势又伴随熏蒸的体验,搞得一身汗津津,口舌又干渴。
不过转念一想,如今我们生活在有众多发明的时代,空调、冰箱、加湿器……也长在可以培育很多好吃的瓜果的幸福年代,比起古人的夏日生活,实在是无可比拟,此时若真有穿越的时间机器,也不想去坐。
古人纳凉之法也未必如我们所想的“物资匮乏”,他们的奇思妙想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不过越是巧夺天工的设计也意味着并非是寻常老百姓能消受得起的。就拿吃冰来说,不是王公贵族、富家显贵……平民百姓不是日日能承担得起的,说大点哪怕是为官者也不见得能有如此阔绰的消费能力。
那么大部分古人又是如何在夏季纳凉消暑呢?
南宋杨万里曾在夏夜追凉,他感慨白天酷热难当,好不容易熬到夜里,结果还是“夜热依然午热同”,屋里的炎热让他难以入睡,只好“开门小立月明中”,他静候着一丝凉风习习而来,未能如愿,夏夜的伏热吹来的可不是凉风,他只好往“竹深树密虫鸣处”走去,一步一走,试图让心静下来,赶走因为燥热生出来的烦闷,慢慢地他在一叶一树此起彼伏的虫鸣里走至内心的幽静处,感受“时有微凉不是风”。那个燥热无风的夏夜,杨兄弟化用了“心静自然凉”这招功法去追凉去暑。
其实这也不过是故意说得有趣些,植被多的地方温度确实会比钢筋森林密布的地方低一些,比热容的不同自然能改变局部微环境,而这心静自然凉也不是一句戏谑,从室内走向室外,五感都在一步一转移,从原先因为室内闷热的环境导致的心情烦躁不安中转移,心境也随之转变。身和心的环境都在改变,自然会获得不同的感受,人身处自然之中,本身会释放一种轻松之感。
说到“心静自然凉”,唐人白居易已经把这招功法练就到另一个高层次,他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这是要做什么?没错了,他是想要练功,此功便是心法:内观自我。
暑热已经让人烦躁不堪,我要如何快速消暑呢?就是眼下,我要正视自己烦躁的内心,拜托自己先做一件事:端坐在院落之中,停下所有的多余的动作。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这是第二口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慢慢地眼中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自己,感受自身与外界微妙的联系,感受窗子里正在微微吹来的清风,它细微,可它正在阵阵袭来。“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股暑热之气正在慢慢消退,原来是全靠自己的“心定”,院子里的凉风越来越多,风也越来越大,身处在院落间,厅室好像变得更空阔高敞了,凉风这个空间里升起,吹拂全身。“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想必白兄在那一刻已经超脱在酷热暑气里,保全了一分清净之心,自然就不同了。
放在现在,也别觉得有多玄乎,有个东西叫冥想,通过冥想让自己安静下来,内观自己,跟自己不安的内心交流一番,聆听心声,让它告诉自己哪些事情最近让自己疲累暴躁了,也告诉它自己已经听到了,会从当下这一刻跟自己和解一番,给自己放个假。
除了这些纳凉大法,古人和今人实际也没太大变化,一样会去找个僻静的树荫之下垂钓,也会做好一些防晒措施去水亭边逛园子,赏那一池荷香,光着脚半探着身子戏水纳凉,玩开心了也就忘记头顶上顶着大太阳了。
一个人玩还是欠缺点的,古人也是会约上好友一起泡泡茶喝喝酒吃吃东西摇上扇子畅谈八卦趣事的,更有情趣者拿上一罐费一上午精力攒起的荷露晶水摆上陶罐瓷杯的,跟心爱之人慢慢品茗互相斗文抖机灵你侬我侬尔尔。
现在的小情侣之间有的闲情逸致也是芸娘和沈复的闲情逸致,不能说有多么的不同,要喝茶的话,喝的茶叶不妨效仿一下芸娘的荷花茶作法,取绿茶些许用纱布紧紧包裹,晚间放置于荷花花心处,一早再取出。在拎上一桶山泉水,端上电陶壶,摆好快客杯,我们也能有点“古意”纳凉之法,非要说什么不同,那就是我们能拿出更多解渴的冰镇饮品,更多好吃的瓜果品种,还能拿着手机拍照看电影消磨时间,那些斗文的风雅之事,可以让手机全权代理。
四季更替,千年流转,今人和古人之间的生活大不同,不同的只是形式上的,内核其实也没太多变化,旧时是他们生活的年代,我们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延续。
郑重声明:原创作品,请互相尊重,转载请注明,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