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法,能够一劳永逸,一招解决所有问题。可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方法可能根本不可能找到,就算找到了,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问题。就好像哪怕一个人能将所有兵法烂熟于心,可上了战场,应对各种危机该怎么做,还是要看情况。《孙子兵法》九变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一定要学会变通,不能一成不变,要勇于接受不确定性,在事物不断地变化中做出决策。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孙子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无我,是客观的基础,决策的保障。
“军有所不击”,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不信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看一下,能不能做到事有所不干,应酬有所不去,酒有所不喝。
如果每天忙的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最后是猴子掰玉米,没有多大成效,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孙子
智者能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
曹操说:“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看到利,要多想想有什么隐患,藏着什么危险。看到害,要多想想它有什么积极的一面,能转害为利。遇到困难或突发事变,要懂得变通。
而人们的心理总是一厢情愿,总是贪利而避害,总是侥幸心理而疏于防范。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孙子
以利杂于害,在害中能发现有利的一面,发挥出有利的一面,则可解除患难。
张预举例:西晋八王之乱,张方入洛阳,连战皆败,有人劝他宵遁,逃跑。他说:“兵之利钝是常,贵因败以成耳。”当夜前进逼敌,遂至克敌。
张方的话,前一句,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后一句,很有味道,“因败以成”。贵在因败以成。一路失败,最后把事情办成。像经营创业,一路失败,一路总结,顺着失败,最后成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
用兵的法则,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不要指望敌人不向我们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方法。
事实上,有准备才是敌人没有来的原因,你一旦没有准备,他马上就来。
所以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每天都在解决困难,随时都在准备出事,因为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的。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掳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孙子
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是最危险的:
一、不怕死,一味拼死,就会被敌人所杀。
二、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心,又会被俘虏。
三、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会中人激怒之计,愤而出战送死。
四、廉洁,爱惜名誉,受不得侮辱,会为维护自己名誉,洗清被泼的脏水,而不顾巨大风险出战,中计。
五、爱护居民,会被人利用,让他为掩护居民而烦劳,或驱使人民为炮灰,让他不忍作战,而敌人就藏在里面。
这五种性格缺陷,都是将领过错,用兵的灾害,不可不警惕。
受不了污名,是一大性格弱点。沽名钓誉,追求自己的清名,也是一大毛病。因为你越是清白,就越害的周围人强迫症,想揭你污点,泼你脏水,因为你太刺眼。所以中国古代有“君子自污”之说,作为避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