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玄纲论》天禀章第四诗解
题文诗:
且夫道本,无动静而,阴阳生焉.气本无清,浊而天地,形焉纯阳,赫赫在乎,上也九天,
之上无阴.纯阴冥冥,处下九地,之下无阳.阴阳混蒸,而生万有,生万有者,正在天地,
之间而已.是故气象,变通晦明,有类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
魔魅焉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
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三者各有,所禀教化,而安施乎.教之所施,
为中人尔.何者睿哲,不教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犹火可灭,
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热.理固然矣.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为不善则,害气集故,
积善者有,余庆积恶,者有余殃,有庆有殃,教于是立.至道真情,真情至善,天命谓性,
率性谓道,修道谓教,教人从善,真情天真,天性童真,赤子之心,报本返始,不忘所由,
初心不改,真情不灭,善始善终,始终不渝,善恶昭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影随形.
天禀章第四【原文】夫道本无动静,而阴阳生焉。气本无清浊,而天地形焉。纯阳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无阴也。纯阴冥冥处乎下,九地之下无阳也。阴阳混蒸而生万有,生万有者,正在天地之间矣。【译文】道本身并无运动与静止之分,但阴阳却由此而生;元气原本不分清浊之别,但天地却由此成形。纯粹的光明阳气(纯阳)光耀炽盛,高居九天之上——那里不存在阴气;纯粹的幽暗阴气(纯阴)沉寂深沉,处于九重地底——那里不存在阳气。而阴阳二气交融激荡(混蒸),便化育出万物众生。这化生万物的核心区域,恰恰存在于天与地之间的空间之中。
(道本身没有动静之分,但阴阳却由此而生;元气原本不分清浊,但天地却由此成形。纯粹光明的阳气炽烈地照耀在九天之上,那里没有阴气;纯粹幽暗的阴气沉寂地笼罩在九地之下,那里没有阳气。阴阳二气交融激荡,便化育出宇宙万物,而这创生的核心区域,正在于天地之间。)
【原文】故气象变通,晦明有类,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三者各有所禀,而教安施乎。教之所施,为中人尔。何者?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
【译文】因此气象变化流转,光明与晦暗各有归属:阳气因光明而中正,其精华凝聚为清明灵性;阴气因晦暗而偏邪,其精粹转化为邪祟魔魅。所以禀受阳气精华而生者成为智慧明达之人,承袭阴气精粹而育者沦为凶顽暴戾之徒。智慧者仁惠温和,体现了阳气滋养生命的本质;凶暴者悖逆暴戾,反映了阴气趋向毁灭的特性。至于兼具善恶的普通人,则是由阴阳二气均衡融合所生。智慧者、凶暴者与普通人这三类人,各有其先天禀赋,那么教化该如何施行呢?教化所能真正影响的,其实只有普通人。原因在于:智慧明达者不需教导便能自悟真理,凶顽暴戾者即使受到教化也难以改变本性,他们都是禀受了纯粹阴阳之气的人。这就如同火焰能被扑灭,却无法让它变冷;寒冰可被融化,却不能使它发热一样。这是由阴阳本质决定的必然规律。【原文】夫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为不善则害气集。故积善有余庆,积恶有余殃,有庆有殃,教于是立。【译文】普通人若行善事,祥和之气便会自然汇聚感应;若作恶事,灾祸之气则将随之聚集。因此长久行善必会积累绵延的福泽,累积恶行终将招致不绝的灾殃。正是这种福祸报应的必然规律,才使教化制度得以在社会中确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