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用心看电影”
用心看电影,用心理学看电影,在别人的故事中疗愈自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在86岁的年纪,指导并监制了传记电影《萨利机长》,用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需要被看见的人性。
左起副机长扮演者Aaron Eckhart、萨利机长的原型(开过战斗机,瘦削干练,当主演也没问题)、导演及监制Clint Eastwood、萨利机长扮演者Tom Hanks
电影改编自2009年真实事件,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起飞没多久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两个发动机引擎全部损坏并失去动力,萨特机长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机组成员加乘客共155人全部生还。
飞机迫降后,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要对迫降事件进行听证会、调查萨利机长的决策是否是危害乘客安全的行为。电影讲的是从机长等待听证会到听证会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故事。
电影开始,驾驶舱内,副机长不断喊着高度太低;机舱内一片乘客的尖叫声,机长自己在尽最大努力控制飞机,但失控的飞机拖着损坏的双引擎,在空中留下两条烟带,迅速在城市中坠毁。机长从酒店的床上惊醒。
飞机从起飞到迫降直至所有人得救,整个过程都以机长头脑中不断闪回的画面呈现给观众。这是典型的PTSD症状,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机长当时的心理状态。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性再体验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人性: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普通民众想看到英雄。
导演借出租司机之口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两场战争、不景气的经济、上百万失业人员。司机说,这个(迫降及全员生还的新闻)太振奋人心了,我们需要英雄。所以媒体把机长的家围个水泄不通,电视台都在报道英雄;所有机长遇到的陌生人都给予其最大的善意和敬意,电视上被采访的获救乘客不断地感谢着。
妻子想看到能为家庭解决问题的丈夫。
从电影开始机长从酒店房间惊醒到进入听证会之前,和妻子的几次通话,基本都是妻子在向机长blabla地说着她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媒体要采访、突然冒出来的一堆亲戚、家里的房贷...
面对NTSB调查的压力,机长对自己当时迫降的决策是否正确,也开始不确定起来。机长和妻子说了自己的感受、如果决策真的失误有可能产生的结果,妻子不相信,她问:为什么?那你为什么在水上降落?没有比那更危险的事了。和NTSB一样的质疑。
妻子想看到的是能处理问题的丈夫,像往常一样倾听她的感受、能解决房贷危机,能解决各种困难。所以她不相信丈夫会犯错。她看到的仍然是飞到另外一个城市,她等待回家的丈夫。
几次通话,机长听完妻子的话,安慰完妻子,要么说累了得挂了,要么脑中又开始回忆起迫降的画面。
NTSB想看到的是错误。
每条航空规则都是用血泪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虽然这次全员生还,找出过程中的错误和能改进的地方还是必须的。NTSB想看到的是错误,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调查初期,飞行数据显示一个发动机并未失去动力,所以迫降哈德逊河可能是威胁乘客生命的行为。于是他们一直在为机长的“错误”找证据。
没有人看到一个刚刚经历生死,需要关心、支持的一个普通的人。
好在妻子最后终于反应过来,在机长进听证会前打来电话。她说她才回过神来,忘了机长也是那155个人中的一个,她有可能失去他。她问:你能挺得住吗?妻子终于看到了那个需要无条件支持的丈夫。
影片的高潮是听证会,在机长的提醒下,NTSB调查人员也终于看到了人。计算机用迫降飞机的数据模拟降落在周边机场的可能性,结果都成功降落。模拟的前提是,在事故发生后,机长没有任何反应时间直接做出判断和决策。机长提醒“所有的计算机模拟,你们都把人类因素排除在外,你们要是想找人为错误,就把人也考虑进去。”于是加上了作为人,在紧急情况下发生时,需要有的反应时间,32秒。再次模拟,事故发生,加上32秒再返航......
人性中除了真善美之外,还有各种偏差和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副机长对NTSB调查人员说,飞机成功迫降的一个原因是机长及时打开了动力辅助装置。调查人员则说,机长不过是执行了手册当中的要求。副机长说,打开动力辅助装置是手册中第15项,如果要是按手册执行,早就完蛋了。
副机长作为事件的经历者,他能看到当时的情境。而NTSB看到的只是数据,作为迫降事件的操作者,机长,成为了中心,而环境变得模糊不清。
就好比生活中,一个人发了脾气,我们会说,他那个人就那样,性格不好;而自己发了脾气,可能会说TMD这天气、那人、这破事。
观察者偏见:是由于观察者个人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观察者偏见所起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一些事情被看成是有关系的和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则被忽略成无关的和不重要的。
模拟飞行成功地降落在机场。调查人员一副“早就知道”的表情。而当机长问到模拟成功降落前,飞行员进行了多少次练习时,调查人员给出了一个数字“17”。听证会上的人哗然,作为影片观众也哗然。也就是说,NTSB在知道这个事实的情况下仍然认为机长可以降落在机场,认为17次练习和成功降落没有关系。
NTSB的职责、保险公司的利益等各种因素,导致调查人员的动机和预期产生了错误的偏差。事实被过滤一遍呈现给听证会上的人。
每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无论是电影中还是生活中。
影片中有一个片断是机长的视角,飞机迫降在水上,所有乘客都已出了机舱,机长还在机舱内检查是否还有乘客。镜头环顾机尾处,水不断地灌进来,响起的音乐有点阴森森的,有点像恐怖片突然要跳出一个人的前奏。作为观众,总觉得好像还有人没出来。这其实就是机长的担心。乘客是不是都疏散了。
几个上帝视角的片断,一定要在机场给孙女买玩具的老太太母女俩,在最后一刻才登机的父子,母亲怀中可爱的婴儿,张着大嘴酣睡的女人、求生欲极强的“冬泳”乘客。如果没有这些片断,没有机长的视角,观众能看到的也不过是155这个数字,而非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活生生的人意味着,人会犯错误,有情感,有情绪,有偏差,一天只有24个小时...如果问题是由人造成的,在处理问题时,需要把人性也考虑进去。
最后分析一下机长。
在整个过程中,虽然经历着PTSD和被调查被质疑的多重压力,机长一直保持着冷静和理性。他没有像副机长一样,带着情绪反驳NTSB的质疑;在妻子说,“我更关心你的机长事业”时,没有回复“老子刚捡回一条命,你现在关心我的事业?” 这样的表现,与机长之前在危急情境中平静地操作飞机的行为一致,符合人物性格。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和细节就不赘述了,总之《萨利机长》这部影片非常值得观看。
人性,可以被思考、被讨论,更需要被关爱,但首先是需要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