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 一位长辈说 ,中国几乎无封建时代, 我当时不太理解。封建王朝不是延续了一两千年(为自己的无知汗颜),看了吕思勉先生这本《三国史话》 算是略了解一点。
如果说中国的封建体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那衡量标准是什么?道德。封建社会崇尚怎样的道德?
“封建时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牺牲一己以利天下。”这是吕思勉先生的话。
纵观从东周末期以来政治更迭,各种阴谋算计,哪里还残存有多少封建贵族精神?
当然,时各诸侯国和地方割据力量开始反叛中央政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央政权的腐败昏庸,但不能否定的是,在各种鱼龙混杂的军事图谋和策略里,滋生了很多僭越当时礼法和道德底线的阴诡。很多事例放在现代较之宽松的道德文明规范里,也足于让人咂舌。
但这里有个矛盾的地方是,封建道德虽然尊崇高尚,但愈发展 愈露出弊端。“互相争斗的结果,到底是运用阴谋的人易于得胜。所以封建制度的腐败和衰亡,也可以说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弱点。”
比如有很多事例,A和B结盟,联合攻打C,但C反倒派辨士,以利益诱惑说服B,让其阴谋叛变,与C组成新的联合,击溃A。这类卑鄙行径在不被暴露的情况下一般都能得逞。比如刘备本来说好和袁术联合攻打吕布,结果遭袁术暗中勾结吕布。
但吕思勉先生同时抛出其观点。盗匪之徒,泯灭情谊之徒,纵然暂时有强盛兵力,并取天下的优势,都只是暂时的。比如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嚣张跋扈暴虐无道,最终惨死。吕布袁术之徒,结局也让人拍手称快。所以说,善钻营,必须有道德作为底线。
(通过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件史事同时得出,失荆州本质原因是因为刘备工于心计。得出“所以心计过工,有时也会成为失败的原因的,真个阅历多的人,倒觉得凡事还是少用机谋,依着正义而行的好了。 ”吕先生这个观点也让人敬畏)
同时,吕先生为曹操辩诬—曹操实乃大英雄。根据很多史料,求实汉末形势,推翻很多官方史书或演义的记载,还原曹操英雄气概。(默默的表明,《史记》《汉书》等官方史料,需要甄清事实。你看到的事实,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是他老老实实说:我现在不能离开兵权,怕因此而受祸,不得不为子孙之计。又老老实实承认:想使三个儿子受封,以为外援。这是历来的英雄,从没有如此坦白的。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遮遮掩掩,修饰得自己一无弊病的人,他的话就不可尽信了。”
那个年代的英雄多坦坦荡荡,不多做粉饰。
“所以政治家的功罪,只能问其根本上的主义如何,并不能摭拾着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用简单浅短的眼光去评论。”
那为什么司马懿司马昭阴谋篡权建立晋朝为什么能长存一百多年?
司马懿假装生病卧床十年,终等到机会一击即中,抢夺了曹爽的政权。他也是为人残虐,特别是对异己,更加无道。可他和儿子们抢来的政权,也存在了不少时间。
那是因为当时中原备受异族侵扰,也只有司马政权能勉强抵挡住。
为什么曹操枭雄贼子形象那么深入人心?大部分的我们都认为,曹操是一个大奸大恶有谋略的人。因为我们一般都是从三国演义里充满情绪渲染的故事里得出印象的。
“说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而且一种见解,不是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合,也决不会流行到如此之广的;”
这不得不说,这种风气与时下很多跟风和营销一样一样,抓住了心理,就抓住了粉丝,就抓住了流量,约等于抓住了现金。
如果是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健康有益的观念,那倒无可厚非。但一旦是错误的,我们万不要一锅胡乱吃啊。就比如曹操本应该名垂千史的,差点就有“遗臭万年”的危机;本来,曹操身上的品性谋略,可作为后世标杆,差点就一股脑的被覆盖上一层奸佞的感情色彩!
PS:读书,真和交朋友一样。网络使沟通方式越来越方便,但是沟通质量和效率,却越来越低。同样,现在阅读途径多样,阅读内容多样,但糟粕更是激增。想起之前长辈对我说的话:看书,要懂得选择看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