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快乐的本质
经常听到有父母用充满宠溺的语气对孩子说:“宝贝,我只要你快乐就好!”
这话,看似没毛病。它表达了父母对孩子人生的一个美好愿景。
然而真的只要快乐就好了吗?
什么样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呢?
完全不用顾忌旁人的感受,唯我独尊,不惜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是一种快乐?
问“快乐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问“自由是什么?”
规则的制定是为保障自由,只有在遵守规则、制度等纪律的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就无从谈自由了。
快乐亦是如此。
自由不等于为所欲为。
人是社会动物,是依赖群体生活的,有其社会秩序与规则。
快乐和自由的基础应是:不妨碍别人
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家庭与社会文化的沿袭。
教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顺利地走入人群,适应这个社会,在社会活动中,在与人相处互动中收获人生的意义与快乐。
人们判断孩子常用的一个词是”家教”,某种意义上,它衡量的是一个家庭的素养,是父亲与母亲这两个成熟的社会人是否将基本的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一些规则正确教导给孩子。
所以,对于孩子而言,你要真想让他快乐,就要让他“目中有人”。
02 4·27·熊孩子被熊治事件
2018年4月27日,四川遂宁一辆公交车上,独自放学乘车的7岁男孩在公交车上屡次挑衅21岁年轻男子,当其坐起身说了一句话后,更变本加厉地一手扶杆,连踢男子三脚,每一脚都准确无误地踢到男子的手上。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随着男子的手被踢动,一下,两下,三下,男子的怒气值在迅速飙升,并在几秒内达到顶点。
于是,年轻男子突然爆起,猛得抓住孩子将其过肩摔翻在地,并用脚猛踹男孩头部三脚,与之前男孩踢他的次数一样,用十倍的力量以牙还牙。
男孩被攻击后,瘫软在地,两次试图坐起来均未成功。
但仔细观察视频,会发现小男孩在痛苦翻转身体的过程中仍旧试图用脚踢还年轻男子。
随后同车乘客制止男子并报警,警方对年轻男子实施15日行政拘留,而男孩住院治疗中。
在本起事件中,矛盾始于微末,却最终令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随着事件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传播,从网友的评论中可见社会舆论的两级分化,其中大部分人表达了对“熊孩子”的厌恶,甚至有人为此叫好,称小男孩“纠由自取”。体现的是当代的年轻群体对“熊孩子”的熊行径 “零容忍”的现象。
那个21岁的年轻男子,其本身也是“熊孩子”长大了而已。
舆论的另一个极端大部分来自为人父母的群体,因为有带孩子的经验,对孩子的包容度相对来说是最高的,其中也不乏那些无原则宠溺孩子的父母。
众说纷纭。
03 历史熊孩子作死事件
砸死准新娘
2014年6月8日下午5点钟左右,江阴市刚办过喜酒的22岁王芳跟同事路过桃花源小区。彼时一幢24层的高楼顶层上,两名顽童因“无聊”将天台上堆放着的杂物逐一砸下。一块砖块飞落击中王芳头部,造成准新娘当场死亡。
“飞”来横祸
2011年4月13日晚,惠深沿海高速公路上,曾收养183名孩子的“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妻子邢丹,被突如其来的飞石击破挡风玻璃伤到左额动脉,不幸身亡。事发时“熊孩子”三人组用小石块和混凝土块向高速路上过往汽车投掷取乐,一人砸中邢丹。
模仿荒诞动画
2013年4月,连云港男童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肉”的情节,将同村5岁、8岁两名小伙伴绑在树上,并点燃了地面上的杂草。当天风大,火瞬间向两名幼童扑去,路过村民及时相救,将小兄弟俩送到医院。
摔打幼小男婴
2013年11月25日,重庆长寿区一居民小区电梯内,1岁半的男婴被婆婆误留在电梯,被电梯里的一名小姑娘抱起。监控视频显示小姑娘对男婴猛摔打,并随后将婴儿从电梯抱到家中,在阳台栏杆上逗玩时,致使婴儿从25层坠落,重伤昏迷。
割断生命之绳
2014年8月25日,因为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小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施工者说看到孩子割绳就马上出声喝止,但小孩还是不听,等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
04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你永远难以预料谁是恶魔
易激惹:一种反应过度状态,剧烈但持续较短,包括急躁或愤怒。
易激惹通常指当前事件与被激发的情绪不匹配
孩子如果缺乏家长正确的引导与管教,以自我为中心取乐时,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没有正确的预期。
甚至有些孩子在其家长长期的溺爱与不分对错的庇护中对这个社会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从而以为天大地大,唯我独尊,全世界都任其横行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
随之而来的,往往付出灾难性的代价。
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
在人群中穿梭,你永远难以预料哪一张普通的面孔后面藏着噬人的恶魔。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高度攻击性;严重的缺乏良心谴责,所以不会因不道德行为而焦虑或有罪恶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
2,不负责任和冲动的行为,倾向于在短时间内寻求立即的满足,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
3,难忍受例行性或过于复杂性的事物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遵守社会规则;
4,对自己的冲动行为无法给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当心理学家研究有反社会型人格异常的罪犯时,他们对于他们的罪行只能给出非常表面直接的解释,例如说,当问为什么要抢劫的时候,他们的回答通常都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我正需要钱’。);
5,善于利用他人,擅长辩解与说服别人。
世间万物,有阳光照耀的一面,就必然会有阴暗滋生的另一面。
做为家长,你有义务让他知道这两面的存在,而不是用溺爱蒙蔽了孩子的双眼和心灵。
在今天这起案例中,21岁的年轻男子明显有一定程度上的情绪障碍,单从他的外貌及被制止后的表现来看,放在人群里应是很中规中矩的那一群人,但是,往往是自尊心强的、老实、内向的人爆发起来最容易走极端。
因为成长环境与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刺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情绪按钮,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某个动作,一触即发,就像个隐形的不定时炸弹,你永远意想不到一个陌生人爆发后会以什么方式来呈现他的愤怒,让无知的触发者成为他心中所有仇恨的倾泻点。
2·18骇人听闻的武昌火车站杀人案中,那个杀人犯外表又黑又瘦,老实木讷地好似能任人欺负,于是因为老板不够礼貌的言语挑衅,愤然将其斩首并把头颅扔进垃圾桶。
观其外貌,当悲剧没有发生前,当这个人踏进面馆时,面馆老板肯定做梦也想不到这样一个老实人会是他生命的终结者。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爆发起来会是那么的冷血残酷,视生命如草芥。
关键是,当一切发生后,再多的指责与评判都无用啊。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面馆老板会不会对这个小伙子礼貌一点,也许一句耐心的解释,一个善意的微笑,就能将这一场致命的冲突化解于无形,也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呢?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都倡导“以礼为教”,这是一个社会和谐的根本,尊重他人是最基本的素养,也是亘古不变的“平安方”。
05 孩子 ,我绝不想要你付出昂贵的代价,被社会教会你这一课
我养育的是个男孩,也正是活泼调皮的年纪。
早些时候,在他无意间表现出一些言行的逗弄或挑衅行为时,我就很认真地给予了“愤怒”的回应,并真实地让他体会到了“后果”。
并不是打骂他,只是通过我“正常”接受到挑衅之后应有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表现给他看,并随即让他明白,我的反应尚属可控范围,而社会上的陌生人并不会给予他这么多的包容与理解还有悔过的机会。
所以,孩子,我对你的要求是“禁止挑衅”。
尊重他人,才能换得尊重。
我绝不希望,因为我教育的疏忽与误导,让他缺乏应有的“教养”,从而在社会上以意想不到的昂贵代价来补这为人之道的重要一课。
那样的后果,做为母亲,我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