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建老师好!
此刻,我正在火车上,要回去青岛。青岛作为山东省最美滨海城市,您来过吗?
(一)看见了老师的那个“不容易”
忽然发现老师原来特别“不容易”。
当我第一次看见老师,我发现:哇,多么儒雅的男人。当你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我又发现:哇,多么精致的男人。说实话,老师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儒雅精致的男人,我不能想象过这种生活的男人。
可是,随着课程的进行,我渐渐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儒雅精致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尤其对于老师如此之清晰的“边界”感,我开始感到压力,突出表现在提问环节。尽管老师鼓励大家没有标准答案,去专家化,没有对错(叙事的哲学观),但我还是生怕自己回答错了。但我还是让自己勇敢举手,真是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不知怎么搞得,这次北京课程,前1.5天的时间,我总是不在状态,尽管我努力集中精力,努力活在当下,但怎么也做不到。
无感,让我很无力。4号上午,当听完林军的分享,我忽然发现:哇,原来我不是一直“无感”,而是早就“有感”。所以,当我兴奋的抢到话筒,想表达出自己的有感:一直以来,我其实都是很“有感”的。比方说,当我某天很难受,时常嗓子至胸口会感觉很堵,情绪不好,我就想,这是怎么了?于是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喔,原来是对同事可能说了错话,心里想着同事是否高兴?是否会因此对我印象不好?不过很快转念一想:嗨,管他能,他爱高兴不高兴,反正话说出去了,那又能怎样?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情绪就慢慢好了。这不就是BEST吗?
老师,其实我当时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可是,我当时觉得老师的回应让我有些失望。
5号上午,当看完那个哭泣的孩子跟父亲,话筒又“落”到我手里,我正准备回答,老师提醒我说:是说刚才视频的感受。我当时愣住了,因为我仍然沉浸在“无感与有感”的纠结中,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跟我说:要活在当下,知道吗?
“无感”给我带来的无力感更强烈了,我甚至有些后悔再次来“尝试”BEST了。
现在,躺在火车上,再想起这一切,我突然感受到:哇,原来老师是多么不容易,他要回应每个“抢”到话筒的学员,我猜,其他学员应该也会像我一样,对老师的回应有期待?况且,学员的这些问题,都是临时起意,老师要临时回应,这很不容易吧?
此刻,我深深看到了老师的那个“不容易”――辛苦了。
(二)无感与有感的“握手”
走进志建老师的叙事课堂,其实是带着很大的希望,内心希望从老师的课上学到不一样的叙事。
的确,老师的叙事与锦敦老师的叙事大大不同,也与我以往所学完全不一祥,这给我带来极大困难,因此我努力适应。然而,尽管我很努力适应,但多数时候是没有感觉的。
我开始产生怀疑,是否自己与老师的磁场不和?又或者自己很笨?不然为什么大家都会说出某种感受,而我没有呢?或者自己根本就很无情呢?
现在是下午15:07分,坐标青岛家中。早上下了火车,回到家中,感觉从未走过的疲惫,
无意中,将各种标签贴到自己身上,随之而来的是被巨大的“无力感”笼罩着,
写到这里,我不仅觉得搞笑:喔,原来今天能来上课,是因为“心疼钱”。我现在问自己:这个“心疼钱”的出现有意义吗?是呀,有意义呀。如果“心疼钱”不出现,
找到未来的方向
我突然好收到,未来,青少年议题应该是我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