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每晚睡前在窗台随便抓本书来读的三宝,喜欢上了一本《谜语》。
这是一本翻得挺烂的书,很多书页有褶皱,估计是哥哥姐姐那时候就买的,因为有了书架,得以被保存下来。
一开始,都是我读出来让她猜。偶尔猜中几个,大家笑哈哈。有时候,谁也没确定对不对,只好翻到最后找答案。
每次找答案时,三宝都抢过来,要自己找。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指给爸爸看。
上千个谜底,按着序号找,按说很容易,不过我貌似高估了六岁小娃的智商。
毕竟,比起我们这些当年从新华字典查拼音部首精确寻找到一个新字读音锻炼出来的一代,她现在连字典都还不认识。
看着她用手指一个个划着寻找,我只好提醒她,先找第一个序号,再找第二个序号,跳跃去找,会更快点。
她似乎并不能一下子理解这理论,找得依旧不快。我也不要急,没有学过学前教育的自己,心里并不确定这算不算超纲教育,由着她慢慢来吧。
讲了段时间,三宝不甘心只是听我讲了,她会拿着书,找着一些简单的谜语读着让我来猜。
听着她有些字完全不对的发音,心里反倒有点开心,因为看着她会用声母韵母拼读一些不认识的字了,也不知是不是学前班的老师教过。
虽然有些读得不对或不准,在老爸的眼里看来,这毕竟是读书认字跨出来第一步,值得高兴。
感觉这个年龄的她,认得的字大概有一两百,也不知道算是在哪一个层次了,个人感觉还算不错,该给个赞。
(哎,还有那么多自己不清楚的领域,说到底,老爸对其学前教育,不够十分重视呢。)
大概,是从自身经历悟出一点点认知:学习是细水长流的事,不要只是在开始时用力过猛。
喜欢学习,有时就是某个小事件的兴趣触发,急不来,催不快。
想起当年,还不知道幼儿园是何物的自己,童年的学习启蒙,可以说是猜谜语给的。
我们村里的土话把猜谜称为“讲古”或“打古”,有道是“打古(鼓)打古(鼓),两面是肚”,意指某人肚里墨水多,厉害。
小时候,盛夏的夜晚,大家拿着长凳,坐在屋外的平地上乘凉。大人们聊天,我则喜欢听八旬高龄的奶奶讲谜语。
我的记忆力还不错,讲过一两次后,就能复述给其他人听了,邻里们都给我送上了善意的称赞,让我小心灵里有点沾沾自喜。也许因为此,后来更喜欢看书。
记得小学三四年级时,有位同学买了一本谜语书,课间,好几个人都围着,边看边读。这里面,自然也有我。
书的主人收起书后,我回到座位,凭着记忆,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七八条谜语和谜底。同桌看到后一声惊呼,然后刚才围着读谜语的人又围拢过来看。
一个同学对着书的主人打趣道:“你不能再给他看了啊,不然你一本书就被他记完了。”
大家在哈哈的笑声中走散,我也在为自己的记忆力小小地傲娇了一回。当年那些谜语几乎全已忘掉,唯独其中第一首,却怎么都忘不掉,成为成长中一直清晰的记忆碎片,让人称奇。
我把这谜语讲给三宝听,她也很快记住了,希望,这就算传承吧。
“金一桶,银一桶,打得开,关不拢。”
平常和她走在街上,看到两边店铺招牌的文字,也会选一些有意识地读给她听,或考考她认得没。这是当年教哥哥时开始用的方法,不自觉地又沿用了。
这里要自我批评一下的是,老爸我都忘记了她是两岁半还是三岁入的幼儿园。
幸好手机里和园长的聊天记录还保存有,翻看了一下,2022年3月7号第一天入园,当时3岁3个月了。
早已过了正式开学的时间,也怪我们父母意志不坚定,送得早,怕不容易适应;送得晚,又担心小娃跟不上。
还好,三宝的适应能力,完全可以评个优秀。见过身边一些孩子刚去幼儿园那段时间或哭或闹或时常小病小痛折腾人的例子,相对而言,我们算轻松多了。
所以,三年花了大概3万的费用,换来认得这200个左右的字,有点“文化都得花钱来换”的感觉,不容易呢。当然,这只是一句笑谈。孩子几年来的生活,成长,收获当然不少。
对比一下,哥哥当年2岁开始读幼儿园,随着居住地方的变迁,从县城到市区,先后就读过5家幼儿园,太难为他了。姐姐没那么多,也读过了3家幼儿园。
所以,一直都在同一家幼儿园就读的三宝,显得是那么的“专一”。
扯远了,回到说谜语,希望这在当前社会显得那么小众的小小智力游戏,也能成为三宝长大后难以忘怀的一项回忆。
好好猜谜,好好生活。